朱自清在散文中說:“說話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有的人話不多,但是一開口就能讓人心生愉悅;
有的人即便口若懸河,但張嘴就讓人心生厭煩。
說話,是一門真正的藝術,也是成年人的必修課。
會說話的人,早就明白了,人和人之間最好的相處:
傾聽是涵養,慎言是教養,沉默是修養!
傾聽是涵養
聽過一句話:“傾聽時的沉默,比千言萬語更能打動人心。”
傾聽,是一種無聲的表達,更是將心比心,代表着接納和理解。
它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比滔滔不絕更有力量,它也是尊重,是涵養,更是一個人永不過時的魅力。
著名演員葛優名氣雖然大,但為人低調謙卑,最舒服的是和他交談時,你總能有一份“優越感。”
社交應酬場上,大家在一起喝酒聊天,總有幾個人喜歡高談闊論。
此時,也總有人不留情面的打斷人家:“就你顯擺,這誰不知道啊!”
這樣一來,說話的人沒了興緻,也會覺得十分尷尬。
葛優從不這樣,有人說他就會耐心聽,還時不時回應:“這個我真不知道,得聽您好好說說。”
他真的如此見識淺薄嗎?
當然不是,很多時候聽了開頭,他就能猜到後續,但他從來不貿然打斷別人的談話,而是給對方留面子。
著名主持人梁宏達曾在節目中談到葛優:“你要是和他接觸過,你百分之百會喜歡他。”
一個人,會說話,可以贏得聽眾;但只有善傾聽,才能贏得朋友。
哲人伏爾泰也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
懂得傾聽,就抵達了交流的最高境界:心與心的溝通。
而那些隨意打斷別人的話的人,只會令人心生厭煩,和朋友漸行漸遠。
一個善於傾聽的人,有耐心,懂尊重,才更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
因為,人和人之間,都是相互的,你願意聽我的,我才願意聽你的。
慎言是教養
《增廣賢文》有言:“話到嘴邊留半句,事到臨頭讓三分;飽經世故少開口,看破人情但點頭。”
成年人的相處中,最忌諱的就是口無遮攔。
即便交情再深,說話也要分場合、知進退,別讓人下不來台。
慎言,話到嘴邊留三分,哪怕是隻言片語也能對方如沐春風,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教養。
演員徐崢曾在節目中說,自己也有過一頭烏黑亮麗的頭髮。
讓徐崢無法接受的是,不到20歲他就開始脫髮,甚至禿頂。
為此,他四處求醫問葯,搜羅各種偏方治療,平時也是不戴帽子不出門。
有次在宿舍塗抹生髮水,同學們紛紛前來圍觀,徐崢很難堪,不小心打翻了瓶子。
這時候,其中一個同學馬上出言嘲笑:“桌子會不會長頭髮啊?”
另一個同學搭腔說:“你看看他的頭就知道了”,大家聽到後都哄堂大笑。
時過境遷,那幾個人估計早就忘記了曾經脫口而出的“玩笑話”,而徐崢卻因此自卑了很多年。
說者可能無心,聽者怎會無意,圖一時嘴快,只會傷人不自知。
理學大家朱熹說:“慎言以養其德。”
唯有慎言,不議人非,不揭人短,不言人過,才可以立德養性。
所以,張嘴說話前,一定要三思,想好了再說,不輕浮不草率。
常思己過,莫論人非,出言有尺,說話有德,才是成年人之間最舒服的關係。
沉默是修養
黃庭堅在詩中寫:“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我們用兩年時間學說話,卻要用一生學閉嘴,明白沉默才是一個人最大的修養。
因為有時候能言善辯,並不比沉默不語來得通透得體。
適時沉默,是處世的修養,更是一種難得的人生智慧。
有一年,魯迅文學獎的獲獎名單向外公布後,發生了很大的爭議。
當時,一個記者特意找到蔣方舟,希望她能對其中一位獲獎者的作品發表看法。
蔣方舟在電話里聽到這樣的訴求後,說自己還沒讀過對方的作品,不能發表評價,所以拒絕了。
那位記者卻不肯就此罷休,而是馬上給她讀了獲獎者的一首詩,要蔣方舟點評一二。
蔣方舟耐心聽完後,依舊是閉口不言,而是回答道:“僅憑一首詩,我真的不知道說什麼。”
到最後,蔣方舟還是選擇了沉默不語。
常言道:“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真正成熟有修養的人,向來沉默如金。
他們從不人云亦云亂開口,而是把別人放在心上,懂得言語的分寸和分量,用人品德行立一生!
適時閉嘴,保持沉默,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也是我們一生的修行。
往後,願你我都能參透“沉默”的智慧,靜守內心清歡,抵達做人的最高境界。
▽
作家王蒙說:“一個人有沒有水平,主要表現在說話上。”
與人相處時,會說不如會聽,能言不如慎言,話多不如沉默。
善於傾聽,不品頭論足,才會贏得人心;
多思慎言,不搬弄是非,自然遠離禍端;
適時沉默,不夸夸其談,相處自然舒心。
餘生,願你我都能多一分涵養傾聽,多一分教養慎言,多一分修養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