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出門上班,我透過樓道的一隅看向天空,才知道外面下着雨,只得又返身回去拿雨傘。我平時不喜歡帶雨傘,只要沒有大雨,譬如下着毛毛小雨的陰沉天氣,我隻身穿行在細雨中,欣然享受着那一份雨中的浪漫,那時候擎一把雨傘在手似乎是一種累贅。
按理說閑時備着急時用,上班的辦公室里備一把雨傘以備不時之需,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我偏偏不願這麼做。我的小心思其實是害怕丟了雨傘,倒不是因為自己懶惰。我是有健忘症的,從小到大,在我手中不知道丟過多少把雨傘,並為此挨過多少次家人的埋怨。小小的雨傘,實在是不太起眼呀,也只有在雨天,出門在外的人們才會想起它。
小時候家裡窮,家裡人人擁有一把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雨勢不太大的日子,我有時會戴着家裡的一頂斗笠去上學。斗笠頂在腦袋上,解放了雙手,倒也是一種新奇的體驗,可惜它能夠照顧的面積實在有限,人的後背有時不得不暴露在雨中。這時候人就覺出手中撐一把雨傘的好處來。
爸爸買回家一把傘,那是一把黃色的油布傘,傘骨架是竹子做的,傘柄是一截竹竿製成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它看上去有些笨重,卻又古色古香,傘身散發出桐油的味道。我們很喜歡這把傘,有時上學時我會邀小夥伴一起躲雨,兩個人在雨中迤邐前行,諦聽頭頂上雨水落在油布上發出的窸窸窣窣的清脆的聲響,那種體驗很奇妙。
後來家裡又買回了一把黑色的洋傘,傘的骨架是鐵的,傘把是彎鉤型的塑料把,傘頂有一柄尖利鋥亮的尖鐵。與之前的油布傘相比,這把洋傘輕巧多了,我們對它愛不釋手,鋒利的傘尖契合了孩子們把它當做武器的心理。在風停雨歇的陰雨日,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幾個孩子常常揮舞着手裡的洋傘,模仿影視劇中的大俠,身形跳轉騰挪,嘴裡嘻哈有聲,追逐嬉鬧,好不愜意,歡快的笑聲回蕩在寂靜的原野……
隨着時光的推移,我們生活里的傘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巧雅緻,五彩斑斕,花樣百出了。那種半自動的雨傘只須手指輕輕一摁,雨傘便啪的一下撐開了。收攏時,碩大的傘布又摺疊成皺褶的一捲兒,挽在手上,放進包里,方便至極。人們已不再稱呼它們為”洋傘”了,往日的黑布彎把鋥亮傘尖的洋傘似乎一下在大家的生活中銷聲匿跡了,與之一起消逝的還有洋火、洋油、洋布等一類的稱呼。
記得那時我看過一部電影,電影的名稱已記不清了。電影大意講述了一家傘廠由興到衰,最後通過銳意改革,終於重新佔領市場,再次振興的故事。影片的結尾,大街小巷上是一片花花綠綠傘的世界,傘廠的振興儼然是我們這個國家民族工業崛起的縮影。
日常生活中,人們離不開傘,因為只要有烈日的炙烤,有雨雪的侵蝕,抑或是只為在鏡頭前秀一把古風,雨傘又怎麼可以或缺呢?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生活中有許多實用的物什可以拿來贈送,只是人們平時相互贈送禮物時卻不會送傘,因為“傘”與“散”諧音,有不祥的寓意,這就好比中國人不給對方送鍾是一個意思。但是在三八節里,單位的婦女們時常會收到一把精巧別緻的雨傘,這樣的一份小小的禮物常常令女同胞們感到格外高興與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