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阿丁說感情
“習慣是一條巨纜,我們每天編織一根線,最終我們無法弄斷它。”
“你如果養成了好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養成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完它的債務。”深以為然。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越是優秀的人,越注重好習慣的養成。好的習慣,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在張宏傑的《曾國藩傳》中,我看到了曾國藩的升級之道。從別人口中的天下第一笨人,到考秀才6次不中,再到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被封一等毅勇侯,最終蛻變成了我們眼中的聖人。
這與他養成的這9個自我管理的好習慣是分不開的。普通人想提升自我,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不妨也逼自己養成這些習慣。
1、早起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絕不賴床。”
早起雖然是一件很微小的事,卻很考驗一個人的毅力。
心理學有一個效應叫,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說的是,亞馬遜雨林的一隻蝴蝶偶爾振動了幾下翅膀,也許就會引發一場龍捲風。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一個眼前看來很微小的變化,只要經過不斷的放大和強化,它也會對未來的狀態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這個影響是好的,那麼就能帶來好的結果。
堅持早起的人,他的精神狀態一定是好的。因為,要堅持早起就要求他有規律的作息,至少不能熬夜。
有了好的精神狀態,做事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這樣一來,還能給自己省下一些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2、靜坐
“每天靜坐半個時辰,也就是一個小時,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要於天處於浮躁狀態,被事務牽着走。”
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中,馬爺每天在小院里打坐,幾乎是雷打不動的事。就算旁邊有人跟他說話,他也巋然不動。
後來,馬也才跟小院里的人講起了自己創業失敗的事。
他本來是個成功人士,創業時,因為運氣好,又抓住了風口,賺了不少錢,別墅都買了好幾套。後來,他急於擴大公司規模,把積蓄全拿出來投資,在北京最豪華的科技園區租了幾層的辦公室,結果把本賠光了。
馬爺就去到大理,開始每天打坐。打坐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浮躁的心沉下來,重新調整心態,消除自己的負面情緒。
讓自己能理智地面對創業失敗的事實。同時深入思考,未來的路應該怎麼走。
馬爺在打坐的過程中,做到了戒驕戒躁,最終還是決定重新創業。這一次,他決定要慢慢走,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越優秀的人,越能沉的住氣。他們信奉的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過度焦慮,只關注當下 。
3、讀書不二
“每天讀十頁經書,十頁史書,不論遇到任何問題,絕不改變而且不讀完這本書,絕不摸下一本。”
曾國藩之所以堅持讀書,是因為他們家以前條件不好,從小沒有接觸過什麼書 ,他看的書都是一些應試教材。本來他覺得考試成績好,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誰知,曾國藩考中進士進了翰林院,才發現自己是只井底之蛙。跟同事們聊天時,說不出有水平有深度的話。
因為翰林院有大量經典藏書,所以他決定好好讀書。當他讀到王陽明的書後,便立志要做聖人。
要做聖人的第一部當然要見世面,讀書就是最好的方法。通過書籍,可以參透許多規律,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因為曾國藩資質平平,並沒有什麼天賦 學東西很慢,所以他只能把一本吃透了,再去看下一本書。
讀書不二,就是尚拙的表現。也就是說,笨人喜歡下笨功夫,不走捷徑,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進步,做到熟能生巧。
“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笨一點沒關係,只要肯下功夫,做事踏實,反而不容易出錯,做起事來會更加得心應手。
4、謹言
“就是時時警惕不亂說話,說每句話都要慎重。”
曾國落初入官場時,曾上書咸豐帝,指出了朝廷中存在的弊病,還提出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他的上書牽涉到眾多官員,他也因此得罪了自己的同事。
咸豐帝覺得他說了大實話,非常重視他,讓他身兼數職。因為他得罪了很多人,同事們都刻意疏遠他,在忙起來的時候,根本沒人願意幫他做事。
後來,他一氣之下,又上書咸豐帝,還指責皇帝,出爾反爾,辦事不靠譜,沒有採納自己的建議。
這次他被卸了兵權,也沒有人替他求情 。無奈之下,他決定辭職回老家,可悲的是連路費都沒有。
回家後,他還衝家人撒氣,後來他靜心讀書,反思自己的過往,才明白自己以前說話太直接,完全不計後果。總把看成不會犯錯的聖人,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指責別人,自然是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所以,重返官場後他學會了謹言慎行,即便別人公然詆毀自己,他也沒有氣急敗壞地與人爭論,更多的是給予別人理解與包容。
俗話說,言多必失 禍從口出。一個人真正有修養的人,往往能向下兼容,從不與他人不爭口舌之快。
會說話的人,說話有分寸,總是點到即止,有所保留 ,不會出言不遜,開口傷人。
5、保身
“節勞節慾節飲食。節慾,就是節制慾望,說白了,就是節制房事節飲食,就是吃飯也要有節制。這是養生的辦法。”
好的身體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健康是1,有了健康談其他的才有意義。
84歲的演員吳彥姝,過着獨居的生活,從不打擾自己的兒女。她偶爾會和女兒見面,做一些雙方喜歡的事。
她每天堅持鍛煉身體。比如,做平板支撐、小燕飛,打籃球。
所以,她的身體素質一直很好。每次拍戲或宣傳,她都可以自己訂機票、酒店,不用兒女陪伴,也能一個人旅行。
茨威格說:“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真正聰明的人,一定不會提前透支自己的身體。年輕時,可以拼搏,但一定要注意養生。透支了身體,掙再多錢也換不回一個健康的身體。
6、寫日記
“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就是記筆記,找一個筆記本,起個名,叫《茶徐偶談》,專門記朋友們聊天時談到的各種有啟發的事情。聊天也不能白聊。”
這裡說的寫日記,不是為了記流水賬。這種寫日記的方式,其實是一種復盤思維。
“吾日三省吾身”。復盤是為了總結我們每一天的行動,分析一下我們是否達成了當天的目標。完成的效果怎麼樣?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有所欠缺。最後,還要一下具體的原因,做的好的原因是什麼?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下次要如何把好的地方發揮得更極致。總結出一套可以遷移到其他事情上的經驗和規律。
曾國藩的日記,還要拿去給師友們傳閱,讓他們提出意見。
一個人的認知始終是有限的,真正優秀的人,總是善於反省自我,聽取他人的意見 。除了自律,他律也是推動我們前進的動力。
7、寫文章
“每個月要作幾篇文章,寫幾首詩,有固定任務。”
這裡說的寫文章,是指一個階段性的目標,不一定要求你一定要去寫文章。你需要找到一個你需要堅持完成的目標。並把目標進行量化。
真正優秀的人,都有目標導向思維。
什麼是目標導向思維?
就是說你要先想好自己的終極目標,然後倒推出實現這個目標的計劃。把大目標分割成具體的可量化的小目標。
舉個例子,很多人總說我要減肥,但是喊完口號,就沒下文了。沒有給自己制定具體的減肥計劃,比如,每天吃些啥?要鍛煉多久?要減重幾斤?每個階段要減幾斤?
目標越清晰越具體,人就越不會迷茫,只要按照計劃一步步完成,基本都能實現目標。反正,沒有具體的要求和約束,你只能主動放棄自己的目標,成為那個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人。
8、練字
“每天早飯之後,要寫半小時的字。”
這裡的練字,也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應該理解為,每天都要進行一些專業技能的訓練。
比如,你是鋼琴家,就要每天堅持練琴,這樣才能夠保持好自己的專業能力。
郎朗能夠成為世界聞名的鋼琴家,跟他每天堅持練琴是分不開的。
郎朗小時候被父親逼着練琴,雖然有天賦極高,但一個孩子除了練琴沒有其他娛樂活動,也難免會心生厭惡。
面對嚴厲的父親,郎朗不敢反抗,只能埋頭彈琴。他的父親也不相信勞逸結合的教學方法,
一直督促兒子要堅持練琴,打好基本功。正是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才成就了今天的郎朗。
一個人,一定要掌握一項技能。這個技能,一定要是你擅長的,你練好了,誰都拿不走,關鍵時刻,他還能成為改變你命運的砝碼。
9、夜不出門
“天黑了就不要出門找朋友瞎聊天。”
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我們要過一種規律的生活,不要把精力耗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和無效社交上。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用業餘時間來提升自己。
著名的哈佛“兩小時”理論指出:“人的差別在於業餘時間,而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晚上8點到10點之間”。
那些優秀的人都善於管理自己的時間,他們會戒掉無效社交。一個優秀的人一定具備獨處的能力。獨處時,他們會給自己充電,永遠走在學習的路上。
普通人,往往沉醉於無效社交中。無效社交給我們帶來的後果是,“你忙於交際、疲於應付,雞同鴨講的尷尬無處不在。你為了別人的歡笑而奔波,又為了別人的肯定而犧牲自我,你的人生彷彿都不是你的。其實,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無謂地蹉跎光陰。”
聰明的人,則會想辦法擠出時間學習,愚蠢的人則會想方設法消磨時間。#情感點評大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