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悄然而至,2022年還剩下5天。你今年過得如何?
回憶一整年,你有沒有以下苦惱:
職業道路越走越窄,似乎一眼看到頭;
工作缺乏熱情和動力,幹活提不起勁;
一天忙來忙去,身心疲憊,夜深人靜回看今天做了什麼,瑣碎平淡,心裡總感覺缺點啥;
時而打滿雞血向前沖,時而躺平擺爛,常常在兩個極端中遊走,像個天平一樣左右上下晃;
成長緩慢,每一天都一樣,感覺不到變化,驀然回首一年又過去了,大好青春年華不知道消逝在哪裡?
今年很快就要畫上句號,那明年如何有效突破以上瓶頸?如何飛速成長?
Part 1
如何破?
我們很容易認為,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不是他們天賦異稟,才華出眾,就是刻苦異常,非凡人所能及。加上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他們非凡的人生。
很多名人沒出名之前,也只是一個普通人。聽說曾國藩前半生相當愚笨,參考科考,考了7次才中秀才。
我們素人如何跳出碌碌無為,成就自我,活出想要的一生?
你有沒有發現,剛畢業參加工作、學習一門新東西、從事一份新工作,剛開始我們像海綿拚命吸收、成長飛快。
然而成長就像一條拋物線,很快速度就慢下來,到了峰值,遇到瓶頸。
看很多書、學很多方法工具、把時間掰成兩半用,再按之前的老路也突破不了瓶頸。
馬雲說過: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區別都不大,90%的人每天重複着99%的錯誤。成功的人都懂得如何糾正錯誤,找正確的路徑。
要破局,需要有一顆“真正改變”的心,由內而外的改變。
第四道入門手冊《自我觀察》說到:
如果我以同樣的思維和情緒模式反應一萬次,甚至更多次,連我這樣的傻瓜都能夠開始注意到我又走老路了,而且結果永遠是同樣的!
這真是一個凡人窮盡一生在做的事情,一再地重複同樣的思維、情感和行為習慣,卻期待有不同的結果。
如果你已經嘗試過一千次一萬次,為何不嘗試走新的一條路呢?也許就是通往成功,通往夢想的彼岸。
真正的改變是改變自我意識的狀態,改變心智模式、改變思維方式。
當這些改變了,行為才會改變,結果才會隨之改變。
Part 2
怎麼改變“命運”?
榮格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你的潛意識正控制着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為命運。
當潛意識被呈現,提升到意識層面,命運就可以被改寫。
我們每天的行為、想法、下意識的情緒感受,都被潛意識操控着而卻渾然不知。
人類之所謂成為這個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是因為我們具有自我意識狀態,簡單地說,我們的大腦具備超凡的抽離覺察能力。
我們可以隨時跳出自己的身軀去觀察自己,觀察此時此刻的想法、內在的聲音、情緒和感受。
創辦了超10億美元估值公司,暢銷書《臣服實驗》的作者邁克A.辛格的命運被改變的一刻,發生在他23歲有一天。
那天他正坐在家裡客廳的沙發上和親戚說話,閑聊沉默的片刻,他忽然意識到有一個安靜的自己,在觀察一個內心着急尷尬,拚命找話題的自己。
在那瞬間,這個“安靜的自我”和那個“焦急的我”存在一個距離,一個“我”在觀察另外一個“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他不是思維和情緒的體驗者,而是一個觀察者。
這次微妙的發現改寫了他整個人生。後來他在商業、藝術、教育、醫療和環保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我們跳出肉體身軀去觀察自己,觀察者“我”與被觀察者“我”之間產生了一個距離,形成了一個空間,我叫它為“覺知空間”。
在這個覺知空間里,觀察者“我”清醒且理智,看到身在局中的“我”的窘境,也看到“我”有很多選擇。
你有過在“覺知空間”的體驗嗎?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只是沒有留意,或者想不起來罷了。
所以難就難在這裡,我們對此無意識,從來不覺得有問題,因此也不會反思,更不會改變。
被潛意識操控着,念頭自動就來,情緒忽然來襲,不該說的話輕易說出了,不該做的事條件反射就做了。此謂“不知不覺”。
教練的有效在於創造“覺知空間”。通過有效的提問、反饋,科學的流程工具,幫助被教練者在這個空間里看見自己、覺察、頓悟,從而找到清晰明確的答案。
其實,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可以隨時隨地創造“覺知空間”。譬如,通過復盤。
Part 3
復盤的本質
復盤就是做記錄、做總結嗎?
復盤就是反思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如何改進嗎?
復盤就是思考下一次要怎麼做嗎?
以上只是復盤的“形”而已。
真正有效的復盤是創造一個覺知空間,觀察“心”。
向內看,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從發生的事件,從當下的情緒反應,從念頭出發,去觀察背後所反映出的信念、模式、習慣、內在假設、思維方法等。
隨時隨地復盤,隨時隨地改變,這是一種非常高層次的復盤思維。
去年年初我發起了幾期21天的靜心冥想共修營。
這個21天的冥想共修營的設計非常精密,每天除了獨自一人做十幾分鐘的靜心冥想,還有一個小作業。
參與者每天完成了作業,只需要在群里發送三個字“已完成”,便可以繼續留在共修營里,如果沒有按時完成,就會被我抱出共修營。
這個規則產生了大量創造“覺知空間”的機會。
對於發起人我,對於參與者亦然。我每日都在問自己大量問題:
很多人都沒有發送“已完成”動作。我需要在群里提醒嗎?我提醒的動機是什麼?是純粹利他行為,還是小我在作崇?
如果某人一直不按時完成。我是私下找他聊聊,看看我能做些什麼?還是按照約定直接抱出群呢?影響我選擇的是什麼?
有人私聊我提出異議,我下意識有一個不舒服的反應。為何有這個反應?是畏難?是煩躁?是害怕?我可以有其他不同的反應嗎?是什麼影響我產生這個下意識反應?我需要改變什麼?
我觀察到小我在掙扎,看到自己做的選擇,反問自己是否要改變?這個過程難受、糾結、痛快。
21天的靜修,每一天就像拿着手術刀解剖自己,拿着放大鏡在細細地看。我連續進行了三期,共63天。
三期結束後,我感覺自己真的蛻變了。
身體變得靈敏,可以快速接收到直覺的信號。不知不覺的情況在減少,後知後覺和當知當覺的狀態增加。
生活變得輕而易舉的幸福,在做個案時輕鬆給對方創造安全的場域和問出直指核心的問題。
有兩個很流行的詞“事上修”、“做中學”。
通過“事”修背後的心,通過“做”學習高層次觀察和思考。
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天堂。
真正的成長,是心的成長,思維的成長,認知的升級迭代,這樣才真正促使行為的改變,結果的到來。
局,也就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