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提問。
提問說,不發朋友圈的人,是不是都是過得並不怎麼樣的人。
因為過得不好,所以沒有什麼可發的,所以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境況和遭遇,於是就將自己藏起來,根本就不去更新自己的朋友圈。
於是,朋友圈裡根本就沒有什麼動態,以前沒有,當下也是。
這樣的說法,乍一聽,似乎還挺有道理的。
然而,仔細想想,對照一下身邊人,我們就會發現,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
一個人不發朋友圈,這跟過得好不好,很多時候,那真的就並不是那麼的相關。
比較內斂和低調,沒意願發。
有的人,性格往往會比較向內求索。
平日里,他的話並不會太多,對於朋友圈,他更是並沒有什麼想法。
不怎麼有意願去把自己的生活,暴露在別人的目光之下,讓別人看見自己的喜怒哀樂,也並不願意去讓別人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又不喜歡什麼。
基本上,所有的喜怒哀樂,他都會自己消化,自己去感受,根本就不會願意去分享。
比起別的人,他更加註重自己的隱私,為人處世,也總是會顯得特別的低調。
從來都不會輕易和誰太親近,也根本就不會輕易就去闖進誰的生活當中,對於外界,對於身邊人和事,他都總是比較的有界限。
他的內心世界,總是非常的豐富,但是他想要去跟別人表達,讓別人了解的,卻從來都特別的少。所有的一切,他自己就可以消化,他已經習慣了如此,也比較喜歡那樣的生活方式。
反正就是,他會去看別人都發了一些什麼,但是,別人想要知道他,那卻並不怎麼可能,除非是真的非常親近的關係,是他真的很在意的人。
注重現實,不需要別人關注。
喜歡發朋友圈的人,是為了記錄自己的生活,多多少少,其實也還是希望有人能夠關注到自己,可以給自己點點贊,評論一下,和自己有所互動。
比較的熱愛生活,也比較的享受那種被別人關注,和別人有所交流的感覺。
一般說來,很多人都會有着這樣的心思,但是卻也總有人,真的就並不怎麼有。
比起好好去經營自己的朋友圈,和一些並不是那麼熟悉的人互動,他只會將自己的目光,聚集在陪在自己身邊,真正比較重要的那幾個人身上。
時常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經常陪陪自己喜歡的人,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做些什麼。
他喜歡那種活在現實中的感覺,當眼前的一切讓他覺得很滿足,就算並沒有那麼不滿足,會有着一些不如意,他也並不會想要去發朋友圈。
根本就顧不上,也並沒有那樣的興趣,有那些時間,他更情願去做點別的什麼。
在他的心裡,他早已經想得很清楚,除了自己,並沒有誰,會真的有多麼關注自己的生活。所以,自己也不必去尋求誰的關注,就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該怎麼活,就怎麼活就好。
覺得麻煩,懶得去想發什麼。
說起來,發朋友圈,那不過只是很簡單,隨便寫一點,隨便拍一拍。
然而事實上,比起這般隨性,很多人其實都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會好好去琢磨每一個字,會好好去挑選,以及精修每一張圖片。
對一切比較滿意了,覺得那是自己想要的樣子了,然後才會發出來。
真的就並不是那麼的簡單,只是挺麻煩的,總有那麼一些人,偶爾其實也會想要發一發,但是一想到這是那麼的費事,又會不想發了,於是乾脆就算了。
比較害怕麻煩,希望一切都能夠輕鬆一些的人,他真的就會因為麻煩而被勸退。
單純就是比較的懶,不是真的懶,而是懶得發,有那個時間,做點別的,他都會覺得更好。
久而久之,在想要表達時放棄了幾次過後,於是也就徹底選擇了放棄,再也不願意去嘗試了,後來,就再也沒有了那樣的興趣和慾望。
他的朋友圈,也就一直都是那樣,只有很久之前的一些消息,或者說根本就沒有什麼消息,只是比較的空,比較的乾淨,根本就看不出來什麼,讀不到多少信息。
發不發朋友圈,那只是個人的一種選擇而已,跟過得好不好,真的並沒有什麼關係。
真的就是,有人過得一點都不好,卻每天都發很多的消息,有人過得非常好,完全就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樣子,卻從來都並不怎麼更新朋友圈。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想發,就可以去發,不想發,就可以不發。
與此同時,我們也真的不必通過一個人是否發朋友圈,就去對對方做出評判。
了解一個人,可以參考朋友圈,卻也不能只是看朋友圈的動態。
那真的就看不出來什麼。
還是要走近一點,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交流,才能真的有所了解,看清對方。
文字/譚檬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