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國學大師說過,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中庸”。
談到“中庸”,相信很多人都會瞧不上,認為“中庸”就是沒有本事的意思。於是乎,每個人都會走極端,碰得頭破血流。
在你看來,到底是合群比較好呢,還是不合群比較好呢?是享受孤獨比較好呢,還是擺脫孤獨比較好呢?
一般來說,只會分為兩派,要麼覺得合群比較好,要麼覺得享受孤獨比較好。就是這種走極端的思維,讓每個人的人生都困難重重。
其實,當我們認清楚了這個世界,就會明白這麼一個現實,該合群的時候,我們不能孤獨。而不該合群的時候,我們需要享受獨處的時光。
凡事,與其說走極端,不如“辯證”地看待比較好。這種不偏不倚,以“中”為用的做人態度,特別適合中年人和老年人。
年輕的時候,可以適當走極端,這是做人生的加法,同時積累人生的經驗。等到了中晚年,是時候要“見機行事”了,走中間道路很重要。
從55歲開始,跟這些人搞好關係,那是你的遠見。
一、要跟“老夥計”保持聯繫。
相伴一個月的朋友,是過客;相伴一年的朋友,也是過客。唯有相伴十年以上的朋友,才算是我們的至交。
對於這些至交,我們最好的態度,並非是逐漸疏遠,也並非是過分靠近,而是保持一定的聯繫,讓感情可以“細水流長”。
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這所謂的君子之交,就跟流水一般,雖然給人一種“淡淡”的感覺,可它長久不息;這所謂的小人之交,雖然讓人感覺到甜蜜,但它是不長久的。
人老了,跟老夥計保持聯繫,就是在走“君子之交”的道路。你對別人好,別人也關心你,雙方都相互扶持,一同到老,這才是真感情的體現。
有時間,就跟老夥計去爬山、釣魚、下棋或者閑聊,反正日子該怎麼過,就怎麼過,滋潤舒服就好。
二、跟經常幫你的“貴人”保持聯繫。
相信我們都會遇到過這麼一些人,他們突然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毫不猶豫就拉了我們一把,助我們一臂之力。
這類人,我們稱之為“貴人”。他們的出現,是命運的安排,還是緣分的體現。
對此,有些人會疑惑,為什麼貴人會出現呢?他們為什麼要幫助我們呢?
有句話說得很好,上天有好生之德。老天派這些貴人來到我們的身邊,就是來“渡”我們的。對此,我們就該與之搞好關係,感恩他們的幫助。
傷害這件事,只有零次和無數次之分。幫助這件事,也有零次和無數次之分。所以說,對幫過我們的貴人好一點,在未來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才會再次幫助我們。
人活於世,並不能事事都由自己解決。這個時候,交好貴人,才是明智之選。
三、跟“配偶”的矛盾一筆勾銷。
有道是“出外靠朋友,在家靠親人。”
父母離開了,那我們還有哪些親人可以“依靠”呢?毫無疑問,就是跟我們相伴了二三十年的伴侶了。
對於“伴侶”,我們要有這麼一個認知。
半路而來的伴侶,我們不要有太多的期待,也不要跟他們說太多。因為雙方相處的時間太短,人性太複雜,我們沒必要與之真心相待。
而相伴了二三十年的伴侶,我們就不要想太多了,要對他們好一點。至少,人生沒有多少個二三十年,別人陪伴了我們大半生的時間,就證明他們值得完全信任了。
時光,終究會告訴我們誰是“真心人”,誰是“虛情假意者”。人活一世,能夠遇到相愛之人,一同攜手到老,也算是老天賦予我們的幸運了。
別跟伴侶計較太多了,以往的矛盾,一筆勾銷就好。晚年攜手與共,才是我們的目標。
四、對“自己”要好一點。
談到這裡,很多人會說,難道我們不該跟兒女後代“拉關係”嗎?
兒女孝不孝順父母,那就不是父母怎麼做的問題了,而是他們有沒有孝心,有沒有經濟能力的問題。你對孩子好了,他有可能不會對你好,還覺得你的好是“理所當然”的。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所有的孩子都是無情人。只是,孩子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也有自己的人生要過活,那他們就很有可能無法顧及父母。
既然如此,我們就該把關注的重點,轉移到自己的身上,對自己好一點,不要再讓自己白白受苦了。
現代人,就是希望“苦”了自己,而幸福了兒孫。可他們沒有想到,他們的父輩和祖輩,都是這麼想的,所以每代人都活得不夠幸福。
從55歲那年開始,對自己好一點,不要過分苛刻。我想,往後餘生會顯現出晚霞般的絢爛光彩。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