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泰戈爾曾說:“屋是牆壁與梁所組合;家是愛與夢想構成。”
人生在世,誰也走不開家庭這個圓圈。對於我們來說,無論現在置身何處,即將要去往何方,家永遠是我們心中那最柔軟、最甜蜜的地方。有家在,我們才踏實;有家人,我們才幸福。
家是人世間最溫馨的港灣。無論受到什麼樣的委屈,家永遠都會無條件的包容、關愛我們。所以“家和萬事興”始終都是我們共同的期待和憧憬。而關於如何經營好家庭,俗語“家有三不空,子孫乘東風”中提及了家中有三樣不能空,否則會影響家庭以及後代。那“三不空”分別指的是什麼呢?
書籍(讀書改變命運)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終生的伴侶,最誠摯的朋友。”
書籍作為人的精神食糧,對我們起着舉重若輕的作用。對貧寒學子而言,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最好出路。中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從小就家境貧寒,但是貧窮並沒有阻擋他對知識的嚮往。屈居在狹小房間的陳景潤,在昏暗煤油燈的照耀下,竟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那幾麻袋草稿紙,日日夜夜燈光下的背影無不說明了他對數學的熱愛,他也用活生生的事例告訴我們“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
“讀萬卷書,行萬里書”,而孩子長大了成什麼樣,家庭環境也起着不小的作用。若家中書櫃空空,孩子無書可看,那這家業也很難興旺。反而,若家中書籍滿滿,各式各樣的好書層出不窮,孩子在學習氛圍濃厚的家庭自然也耳濡目染,也會變得更加愛讀書,愛學習。只有孩子懂得讀書的重要性,通過自身努力奮發圖強,終會有所成就,成為棟樑之才。
廚房(人間煙火氣)
汪曾祺曾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南宋詩人范成大晚年閑居石湖。有一次他外出遊玩,看見了當地農民說說笑笑干農活,孩子在無憂無慮地追逐打鬧,不遠處炊煙裊裊,花香陣陣襲來,不失為路途中的好風景。於是寫下了“煙火村聲遠,林菁野氣香”的人間煙火圖。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對於我們而言,家中的廚房不僅承載着一家人的一日三餐,更是家中煙火氣的體現。一到飯點,媽媽總會繫上圍裙,用很普通的食材做出人間美味。尤其是我們忙碌了一天工作後,當拖着疲憊身體回到家的那一刻,若能吃到媽媽親手做的一大桌美食,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最大的溫暖。而對離家千里的學子來說,在被各種學校美食和外賣包裹的每一天到格外想念媽媽的廚藝。因為那永遠有熟悉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人越長大越發現,活得的本質就是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對於我們而言,生活不止是詩和遠方,更多的是柴木油鹽醬醋茶。若家中無人間煙火,每天靠外賣速食度日,不僅影響個人身體健康,而且家庭也很難和諧幸福,子孫也難以走上富貴之路。
父母(父母安康)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孝順父母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踐行並發揚。而在我們身邊,充斥着太多不孝的人。一旦父母年事已高腿腳不方便或是重病在床,他們的嫌棄之心就會暴露得一點不剩。殊不知從我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一直用自己寬大的肩膀為我們撐起了一片天,無微不至地把我們撫養成人。作為子女,應該懂得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並努力報答,這樣才不會讓父母寒心。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一家老小歡聚一堂談天說地,互相吐槽,笑聲傳遍每個角落。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家中若無父母,就缺失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因為有了父母,家才會變得更加和諧溫馨。
寫在最後
家庭美滿,子孫人才輩出是每個家庭的心愿。而俗語“家有三不空,子孫乘東風”中也提及到若想子孫富貴,家中書籍、廚房、父母這3處不能空。
其實我們就如同風箏,家就像牽着風箏的線軸那端,讓風箏落下後仍能再起飛,牽着時又放線讓風箏飛得更高。無論風箏飛得多高,心中牽掛的始終是那條以家為名的線軸。而我們終其一生,努力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風箏越飛越高,更重要的是想竭盡全力把作為“家”的線軸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