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魯家用

我家屋子四周,雜樹成叢,槐桑榆柳桐,樣樣具備,皆是曾祖輩手植,已有近七十年歷史了。在這些樹中,我對屋西南角的那株楝樹有着別樣的情懷,它與鄰居家的一株木棗樹靠得很近。去年,家電線路改道,這株楝樹正好礙路,不得不砍掉。當父親告知我時,內心如同永別摯友一般念念不舍,傷懷了好一陣子。

對楝樹最早的認識,是它的果實很苦。小時候,每當我撿起地上的楝樹棗,父母便跟過來大聲吼道:“趕快扔掉,這是楝樹棗子,不是木棗,吃下去會葯人的。”沒等喝斥完,我便扔得老遠,可是對它仍心心念念。有一次,我與同齡夥伴為了爭搶地上的木棗,手忙腳亂,誤將早已枯黃的楝樹棗吞進嘴裡,頓時滿嘴的苦澀,讓我突然想起父母的教導。於是趕緊吐掉,跑去漱口。整個下午,心裡惶恐不安,可是我始終沒有告訴父母親。從此,我對楝樹冷落無情。一年四季,榮枯開謝,不聞不問。
高中時,喜歡上散文詩歌。有一天,我讀到一篇講到楝樹花的散文。文章里說,楝樹棗雖苦,而花卻很美。花蕊呈紫色棒狀,花蕊頭似喇叭口,周圍呈紫色,蕊心呈黃色,布滿了花粉。楝花還在二十四番花信中佔得一席之地,居末位。據說,楝花謝後,春光殆盡,夏季正式來臨。這麼一番描述,讓我突然想起家裡的那株楝樹,原來它對文人墨客竟有如此強的吸引力,真是沒有意料到。後來,我就留意詠楝花的詩句。溫庭筠、梅堯臣、楊基等大詩人都有專門詩篇傳世,而我最喜歡的要數王安石的《鐘山晚步》:“小雨輕風落楝花,細紅如雪點平沙。槿籬竹屋江村路,時見宜城賣酒家。”這之後,我對楝樹多年積於心底的冷漠漸漸暗淡。有時,我會仔細地觀看楝葉的形狀;有時會對着它發發獃,冥想古人的詩句;有時會搬一條板凳,坐在它的陰影下讀一些消閑的書。

再後來,喜歡上《紅樓夢》了。在紅學著作中,得知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號叫楝亭,這真讓我驚喜萬分。曹寅是一位奇士,天分過人,氣格高妙。他是清初大詩人,受到朱彝尊、姜宸英等人的俊賞。他在揚州時還曾刻印過《全唐詩》。這麼一位名士竟以苦楝樹為自己起號。我隨即翻閱相關書籍,才知道,曹寅繼其父任而任職江寧織造時,見舊署中只餘下其父親當年所植楝樹一株猶在,旁有小亭一座,因感慨身世追思先德而繪製《楝亭圖》,廣徵海內數十位名家題詠,集為四五卷之巨。題詠者中最為知名的有:納蘭性德、顧貞觀、王方岐、姜宸英、毛奇齡、嚴繩孫、王士禎、潘秉義等。曹寅自此將自己的號由“荔軒”改為“楝亭”,並以此命名其詩文集。這麼一種平凡無奇的樹,混於雜樹叢里,卻包蘊着如此巨大的一樁歷史掌故。我對它不禁肅然起敬。我將這一發現告訴父親,父親說:“這種樹在以前隨處可見,不足為奇,只是興起栽植意楊之後,才被大量砍伐,現在我們村裡只剩下我家這株了。”我趕緊接過話茬:“我們家的這株千萬不要砍掉,一定要讓它安靜地長着!”
今年,在砍伐過後的樹根上又生出了新枝,經過一個春夏的生長,已經有兩米多高了,葉子鬱鬱蔥蔥。弟弟說,這樹長起來又礙事,還是趁早砍掉吧。我說,不管它,就讓它長着。


作者簡介

魯家用,漣水人,愛好地方文史、傳統詩詞,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淮安市詩詞協會常務理事。
往期作品薦讀:
【生活隨記】魯通甫故里訪學記
【讀詩】風流儒雅亦吾師
【皖贛吟草】或歌或嘯動天庭
【生活】一副婚聯結詩緣
運河文韻
采春的希望
擷秋的歡喜
撿運河文字
徵稿啟事
為了更好擴大本公號所發文章的影響,即日起本公號入駐360個人圖書館,所有作品皆自動同步到360個人圖書館終身收藏。不同意者請勿投稿,投稿視作默認此項決定。
本公號唯一投稿郵箱
【不再接受個人微信投稿】
徵稿要求:
1.散文、微小說1200字以上;詩歌成組,現代詩每組不少於五首,格律詩不少於十首。投稿時請附個人百字以內簡介和照片1張。(簡介字數太多請自行刪減)
2.投稿請自己校對好,不要有錯別字,小編不負責校對;
投稿務必3. 原創且且未在其他公號發表過,二者缺一不可
感謝關注清江浦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