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的時候,心血來潮,整了個訪談計劃。
計劃的具體內容為:跟10個很久沒見面(未見面的時間間隔大於6個月)的朋友約線下見面,不限形式、不限場所、不限時間,但就只做一件事——聊天。
我始終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可以從別人的身上看清自己,既能看到自己身上的好,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從他人身上學到自己所沒有的東西。見面聊天,是一種最直接的連接方式。
噹噹噹噹~第三位好友登場啦!
第三位訪談人物
代稱:杏子
距離上次見面:時隔四年
此次會面時間:2022年5月22日
交談時間:1.5小時
再次見到杏子,才得知她已經裸辭了3個月了。
她是我從小玩到大的朋友,我們在一個院子里長大,小時候關係賊鐵,每天互相串門的那種,形影不離的。然而隨着學業壓力的增大,來往漸漸少了,如今再見面,也是源於一頓意外的飯局。
好久沒見,飯桌上的我們還有些拘謹,大人們也都在桌上,碰了面簡單地打了個招呼的我們也只是聊着菜的味道,有哪些好吃哪些不好吃等等。彼此間保持着微妙的默契和一定的距離,沒顯得那麼熟絡也沒顯得那麼疏離。
吃完飯之後,我倆選擇一起回家,大人們繼續吃喝着,咱倆直接開溜,懶得跟大人們再下半場尬聊。
出了小飯館,我們相視一笑,長呼出一口氣。在路邊站着聊了起來,氣氛一下子就回到了小時候。
“我已經辭職了差不多快三個月了。”突然間的一句話,扭轉了聊天的方向,空氣中好似凝滯了那麼一瞬。
我從她的表情中讀出,她並沒有為此煩惱,反而帶着暢快肆意。
“你是沒看到,我那天說離職後,老闆都不敢像往常那樣訓我了。我明明快要走了,他卻還丟給我一件本不該我負責的事,我當時把桌子一拍,直接衝到辦公室,跟老闆'理論',整個辦公室那叫一個安靜,老闆看着我說不出話來。
當然了,那件事我當然沒做,他也沒把我怎麼樣。哎,我估計我們平時就是被他壓榨得太狠了,他沒料到我會反抗。”
她一邊講述,我一邊腦補,這妥妥整頓職場案例,確實大快人心!
接着,她絮絮叨叨跟我說了她在這份工作中的不快樂,長期工作量超標,公司氛圍內卷,加班嚴重,再加上領導PUA,導致在這一年的工作中體重增長了20斤,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從前,精神方面的壓力也特別大。整個人都emo了,每天上班像是上刑。
這也讓我知道,她的辭職不是一時衝動的莽撞之舉,而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保命選擇。
我問她辭職後找了新的工作沒,她說:
“當然找了呀,也跑過好幾個面試,但都不太如意,本來辭職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結果因為找工作這事焦慮還是沒緩解。
後來我跟自己和解了,索性先躺平一段時間,休整好了再出發。”
不工作的這段時間,沒有收入來源的她,過着簡單的低物慾生活。她說其實每天在家什麼都不做都不想真的很放鬆很自在,就管好自己的一日三餐,其他沒啥操心的,想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每天都快樂似神仙~
如果現在問我:“不工作真的會很開心嗎?”
我從她那看到的答案是:“肯定開心啊!你試試就知道了~”
寫在最後:
其實,我挺羨慕她的,敢如此隨心,敢迎面偏見,敢挑戰常規,去做自己想做的。
但如果讓我在目前的生活方式和她的生活方式中做選擇的話,我還是會選擇自己的。在我看來,不上班是很爽,但如果沒辦法保證自己的基本生活、沒辦法應對突發的情況(比如生病)的話,不上班的代價太大了。
我沒辦法讓自己處於未知的冒險中。
然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也許不是最好,但一定是我們當下潛意識中的最優解。
最後的最後,工作也好,不工作也罷,無論做出什麼選擇,自己都不要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