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華
元代徐再思的小令中說:“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秋愁,是一種心境的悲涼,從古至今,世人逢秋皆有感。
季節交變,看天地萬物從繁盛走向零落。日日下行的溫度伴冰涼的秋風不僅讓軀體瑟縮,更讓人的心境迷茫而寥落。每至這個節氣,我們不僅要為身體添置秋衣,更別忘了給心靈做一份保暖。
一個人的心該如何保暖呢?秋涼冬寒之季,相信每個人都有類似的體驗:快到飯點兒了,肚子餓得咕咕叫,手腳冰涼。這種冷,似乎可以深入骨髓、顫慄於心。但當享用了一頓豐盛的大餐後,全身立刻回暖,寒意散了大半,再點上一杯熱熱的咖啡,更覺心思明媚、冷徹皆無。這,便是食物的力量。正所謂:飢與寒相伴,飽與暖相依。因此,要想給心靈保暖,就需給它增添食物。
心靈的食物是什麼呢?用怎樣的途徑才能給它補充給養?一個最簡單易行的方式莫如閱讀。
作家賈平凹在散文《好讀書》中言說讀書之益:“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洒達觀,於囂煩塵世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
”讀書,便是這般能達觀人生、雕琢品性。它的好處樁樁件件,就猶如在給心靈補充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般,能讓我們的心變得飽滿而強韌。
黃昏,於書房內點亮一盞檯燈,看暖色染黃書扉。此刻的寧謐里,不再有躁動和不安,只有翻開一本書的靜定和出自內心的探尋。然後,我們自由地馳騁書海、衝浪人生。窗外秋寒瑟瑟、秋雨飄窗,屋內溫暖明媚,茶香四溢。更重要的,心靈在這份坦然的閱讀中汲取了養分、收穫了豐足,令溫暖由內滋生。
秋天的寒冷是外在節氣所致,其實晚秋的這點涼意,比起人生劫難所帶來的徹骨冰寒,又算得了什麼。大學士蘇東坡一生歷盡坎坷,晚年被流放海南後,看到的是一個“食無肉、出無輿,居無屋,病無醫,冬無炭,夏無泉”的“六無”世界。回想此生遭遇的不公,蘇軾所體會的寒涼真是讓他痛徹心扉。
但對於蘇東坡而言,最苦的不是舉目無親、百物皆無,而是無書可讀。這種窘境,讓他失魂落魄。萬般無奈下,蘇軾父子開始借書抄書。
後友人鄭嘉會從惠州隔海寄來一些書籍,對他們而言簡直是天大喜訊。他們在居屋中將書籍擺放整齊。在《與鄭嘉會二首》之一中,蘇東坡說:“此中枯寂,殆非人世,然居之甚安。況諸史滿前,甚可與語着也。”那段時光,父子二人以詩文唱和,情深感厚,情趣相得。在這悲戚的流放歲月中,是書籍慰藉了他們絕境中的刺骨寒涼。
比起東坡父子,我們是不是溫暖多了。浩瀚的書海可供我們任意泛舟、隨性沉潛。深秋,正是我們挑選那些正能量的好書以提振心神的契機。
曾經因為閱讀日本作家柳宗民的《雜草記》而了解到日本文化中的歲時之美。尤其對“春之七草”、“秋之七草”的歌謠更覺動心。日本每年一月七日有喝七草粥的習慣。七草粥中的七草,亦指“春之七草”:芹、薺、母子草、繁縷、佛之座、菘、蘿蔔。
這七種植物在秋季發芽,身披綠葉穿越寒冬,堅韌不拔。在一年之始喝下七草粥,寄寓着人們希望這一整年無病無災的心愿。而“秋之七草”分別是:萩、葛花、撫子花、尾花、女郎花、藤袴、朝顏。它們都生長於寒涼的秋季,不懼風霜,且個個成為可以治病救人的良藥。
在這些自然書籍的領悟中,我們可以窺見多少生命挑戰嚴寒、曠達於世的風姿。對好書讀得越多,那些滿滿的正能量越能使我們飽獲熱力、提振精神,秋季的寒涼肅殺之氣也隨之一掃而空。
深秋,當您心緒下沉、煩躁不安時,請別忘記捧上一本好書,用最美的詩文、最廣博的智慧給心靈做一份保暖,讓它在逐漸睿智的蛻變中暢達而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