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出生於山西的一個小縣城,一個除了煤炭,再沒有其他工業化鏈條的,幾乎純農業型的小社會。
當青年那段時期,曾經拼了命地想走出這個縣城,做出了種種努力,結果均以失敗告終,迫不得已,娶妻生子,然後就這麼又在小縣城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現在,在體制內安然工作。
多年以後,當我回憶於青年時期那段經歷,仍然是刻骨銘心般的疼通,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走出去變得如此艱難?
後來,我又在子女的身上試着作出諸般同樣的努力,漸漸能夠仔細分析整個事情,理順了一些頭緒,明白了一些關竅,有了一些思考。
必須承認,在體制內工作,就是為社會服務,而我出生地是一個農業型為主的縣城,工業上,除了傳統的煤炭,再無其他行業,所以,在體制內工作就是服務農業產業鏈條, 以致於我的家人骨子裡沒有工業化的意識和觀念,沒有經受過工業化的洗禮,沒有面對市場競爭的那種承擔風險的意識,凡事總是尋求穩定,尋求四平八穩。
所以,對於外面的工業社會是隔裂的,是有斷層的,是難以融入的。對於我往外走的決定,他們從來不予認同,更奢談支持。
我的爺爺是一個會讀書、識字、記賬的農民,僅讀書、識字這一點,就大大超越了同齡人,這應該是他身上最具有“革命”性的火種了。之後,我的父親也讀了書,並且很厲害,成為小山村乃至十里八鄉的第一個大學生,畢業後,端上了國家飯碗,成為了幹部。
多年以後,我想到,正是由於爺爺的讀書認字,才有了父親的讀書很厲害,如果沒有這個傳承,也許就沒有父親的跳出農門。
村子裡和父親同齡的人,他們現在每天依然端着碗,定時在太陽下聊聊東家短西家長,到了六、七十歲的年紀,這儼然已成為他們生活的全部,他們有的人一輩子甚至沒有走出過那個小山村。
父親端上國家飯碗後,每天在鄉鎮奔波,後來,雖然成為了縣裡鳳毛鱗角的科級幹部,卻依然在農業的產業鏈條里生活,對於工業化鏈條,他沒有經驗和經歷。
父親很幸運,然而,我的叔叔、姑姑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叔叔讀書讀到高中,可惜第一年沒有考上大學,後來他又復讀了一年,還是差了幾分,兵也當不成,此後的叔叔一輩子就生活在農村,沒有走出來。
姑姑更差一些,連小學都沒讀完,在她出生的那個小山村生活了大半個人生。年輕時候,她絮絮叨叨地向我講起,都怪自已不識字,錯過了一樁好因緣。那時的她在村裡和一個年輕人相戀,年輕人後來去雲南當了兵,退伍後留在了昆明,人家給她寫來了信,想叫她去昆明,可是,她不識字,拿着人家給她寫的信,卻不認識字,也不好意思讓別人給她念,白白地耽擱良姻。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曾有過機遇,只是陰差陽錯,亦或當時未覺得,當機遇輕輕溜走的時候,我們又後悔莫及。錯失了一個又一個的機遇,我們就活成了現在的自已。
讀書是跳出農門的最好路徑,沒有之一。父親和他兄弟姊妹的人生就是明證。
可是很奇怪的是,這個家族裡只有父親一人讀了書,叔叔和姑姑,不知是因為當時家庭困難,還是確實讀書不太在行,終歸都沒有實現跳出農門的願意。
我的母親是名初中生,當年也是十里八鄉才考出了這麼一個初中生,然而,還沒等到她初中畢業就開始了“十年”文革,母親也隨時代的大潮回歸到了出生地的小山村。
回到小山村後,母親在村上做了代理教師,當時曾有一個招工名額,只要有初中文化就可以招工走,母親一心前往,然而,最後卻被人擠掉了。此後,母親嫁給了我的父親,連代理教師都做不成了,她再也沒有重新返回課堂。
沒有再讀下去書,成為母親永遠的遺憾,是她內心永遠跨不過去的一道門檻。她常說,如果當初有機會可以考試,說不準,她就能跳出農門。如果只是如果,命運終究沒有再給她這樣的機會。
當命運的潮水湧來時,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下一步該何去何從,就如母親一樣,她不知道其實還可以有更好的出路、有更好的選擇,她的父母也沒有這個意識,她就在那個出生地的小山村一日日地勞作,根本不知道外面其實已經發生了太多的變化。
她的那些初中同學,後來有的人還是通過種種努力重新考了學,走上了工作崗位,有的想方設法去當了兵,也走出了那巴掌大的小山村。只是當年的母親並不知道這些信息,她沒有辦法抓住命運的纜繩,讓自己繼續向上走,而是回歸了田園,開始生兒育女,重複着一代代人的生活,乃至做了一輩子的家庭主婦。
人生是有幸運和不幸之分的,我和我的兄弟姊妹最大的幸運就是父母都是讀書人,我的父母明白讀書對人生的重要,明白讀書可以改變人生,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他們一如既往地鼓勵子女把書讀下去。
因為父母的緣故,我和姐姐讀書都很順利,在上學之前,已經學會讀書、識字,直到讀到高中,都很順利。
可是很奇怪,我的弟弟就是不讀書,無論父母怎樣責罰,怎樣打罵,他就是一門心思認定不讀書,從小就頑劣不堪、甚至連教室都不想進。
成年以後的弟弟,只能尋找些粗重簡單的體力活,當個出租司機,或者保安之類的。一個沒有讀多少書的人,在這個社會上活得真的很艱難。儘管那時候,父親費盡周折,先是讓弟弟進了一個葯企,後又進了一個煤礦,在葯企,弟弟幹了幾年就甩手不幹,在煤礦也沒有呆得太長久,父親沒有能夠改變他二兒子的命運!
一個人本身不想做出改變,任憑外人使多大的勁,都無濟於事。
貳
當我初入高中後,一下子有些不適應,畢竟是全縣最好的生源,接連考試了兩次,排名都不靠前,歷來心高氣傲的我面子上就有些掛不住,不想再呆在這個班級了,一氣之下轉班去讀了文科。
多年以後,我才後悔不迭,何苦這樣?成績本就是起起落落,一兩次的成績不好其實屬於正常的不能再正常,何苦意氣用事?只是當年的自己根本想不到這些。走上社會以後,才發現理科生的路子遠比文科生要長很多,能讀理科還是盡量讀個理科吧。
雖然讀的文科,高考卻很順利地考到了一所交通大學的文科專業,後來,我漸漸明白,能夠走進交大,結識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是我一生的幸運。從優秀的同學身上,從學長身上,我學到了許多極其珍貴的東西,大學的生活,給了我一生挑戰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照亮我一生前行的路。
交大畢業生對口就業的就是鐵路局和工程局,每年對口就業比例相當高。臨到畢業際,我的大部分數同學,都去了工程局、鐵路局。
然而,那一年,我卻成了個例,成績十分優秀的我就是沒有簽下合適的接收單位,不得已,又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小縣城。直到今天,我也說不清這究竟是怎樣的命運玄機和推手在裡面:論成績,我排名靠前;論長相,雖不出眾但也高高大大,一派斯文;當時一個試官再三申明說我的話,他聽不懂,明顯嫌棄我的普通話爛!唉,人生有太多的意想不到!
骨子裡儘管一百個不情願,可也只能暫時回老家,經過四年的歷練,我又返回出生的那個小縣城。此後,數次反反覆復,但終究沒有再走出來。
接下來,我先是在天津找了份不錯的工作,雖然彼時口袋裡只剩下200元錢,可還是心滿意足。
然而上崗不滿一天,母親就在電話里歇斯底里地吼叫,非要叫我回去,如果不回去,她就要來天津找我。又嚷着她的心臟被嚇壞了,需要喝硃砂,如此種種。
更要命的是,她不惜去求助多年未有過密交往的哥哥,繞了十八層關係,才找到我一個在天津讀書的同學,從人家父母處搞來電話,然後撕心裂肺地要求同學勸我回去,總之,動用了一切她能利用的資源,哭天搶地把我弄回了山西那個小縣城。這可能是母親一輩子做的最有成就的事了,把我牢牢地栓在了身邊。
當年,初中畢業後回到小山村的母親,在事隔三十年後,又如法炮製,把他讀過交大的長子成功拉回到了小縣城她的身邊。命運是何等的玄幻!
時至今日,我想破腦袋也琢磨不明白,母親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做?
也許在她固有的農業社會的熏陶和意識里,認為外面的世界全部是兇險,只在呆在她的庇護下,才能得到安全;也許,因為次子的不讀書,沒有個正經的營生,她感覺到了未來的無可寄託,拚命地抓牢我,把那根繩子拽得緊緊的;也許,還有實在搞不明白的原因。
當我思考這一段時,我總是驚訝於當時的父親在哪裡,驚訝於父親在那段時光里的缺失,父親究竟在幹什麼,在我人生面臨擇業的最關鍵口,為什麼父親會缺失,既沒有陪伴,更沒有建議,為什麼母親會鬧得那麼凶,為什麼母親會當了家,真是“女人當家,牆倒屋塌!”
再後來,我又通過自已的諸般努力,在市裡找到了工作,但終因母親的重重阻撓,都沒有好的結果,最後無一例外地回到了那個小縣城,在體制內工作。此時的父母彷彿長舒一口氣,我終於按照他們的想象活成了他們的樣子。
多年以後,我的大學同學聽了我的故事,感溉地說道:“你讀的那麼多年的書,都餵了狗。”我無語,為自已主宰不了自已的命運而無語。
我是一個看不清前面路的人,一直如此,讀的書真的都餵了狗。
此後,我一直在小縣城的體制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娶妻生子的過程,養育兩個男孩長大,直到現在,老大上了大學,老二才準備上小學,我就如那拉磨的驢一樣,一日日重複着不死不活的生活,內心的壓抑讓人窒息,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枯坐桌前,發很長時間的呆,苦苦思量要繼續的生活,然後將日子再熬下去。
煎熬的日子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無論過去了多少時光,那種疏離感還是讓人生疼,就像被迫經營着別人的生活一樣,靈魂始終找不到落腳的地方。我渴望能夠融入工業的鏈條里,過得紅紅火火,然而,現實卻有那樣多的枷鎖,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每天拚命敲下太多的文字,追求心靈殘存的那一丁點自由。
生活真是一種煎熬!我可以想到的是,由於母親在封閉的農業社會的小山村、小縣城裡生活了大半輩子,沒有看到外面工業社會紅紅火火的局面,對於外面的社會有種天然的恐懼和排斥,她把她的恐懼和排斥又成功地轉嫁到了沒有抉擇能力的我的我身上,讓我照着她的路子一日日地重複了下去。由此,可知,看看外面的真實的世界有多麼的重要。
姐姐大學畢業後,也回到了小縣城工作,她回來工作,也是母親死命堅持的結果。我不知道母親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破邏輯:
什麼女兒讀書越讀越大,找不好對象了,耽擱成家了,如此種種。曾經的母親不是這個樣子的,為什麼年過半百以後,母親思想會發生這麼多令人生怨的變化?更讓人噓噓的是,那段時間,父親由於多年操勞,已然有病,家裡的事一般不讓父親知曉,在這個當口,母親當了家。一個沒有男主人當家的家,是多麼的可怕。
姐姐有一次悠悠地說道:其實,大三的時候,輔導員一直做她的工作,希望她保研,保研到貴州大學讀研,但最終沒有拗過母親的意見,姐也回到了小縣城,並且無一例外地,進了體制內工作。
我和姐,都是父母的見識短淺和不放手,走上了另一條完全不一樣的人生路。
父母的格局和見識決定了子女能走多遠,尤其在人生的一些關鍵當口,能夠提供建設性建議那是最好不過,如果不能,那就默默地支持子女,做他們的堅強後盾,全家齊心協力,終究會走出一條路來。世是最糟糕的局面就是為人父母者既不能提供建議性建設,還對子女橫加干涉,這尤為可恨。我就是這一糟糕局面的受害者,一輩子難以翻身。人生的大好機遇就這樣白白地流走。
叄
多少年來,我們家的人一直都很努力,沒有不良惡習,極其自律,對生活懷有很高的熱忱,為了學好一門技藝,可以長年累月地堅持,更不會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亂七八糟的事上,每個人都在不停地精進自已。
努力是我們的天賦,但機會總是差強人意。
每天4:30就起床,起床就讀書學習,這個習慣已經很多很多年,偶爾起床晚了一次,就會愴然若失,感覺這一天即將白白渡過。
然而,在事業上,卻並不能帶來多大的起色。可見,要成才,僅僅努力是不夠的。
人生不惑,小小縣城,到處是關係,到處是背景,普通人很難有出頭之日。我用最美好的人生時光,驗證了普通人在小縣城生存的艱難和不如意。
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到小縣城就業。“母弱出商賈,父強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貧走他鄉,”這些人生經驗的總結真是一針見血呀。
有時也會想到,如此努力的人,為什麼在事業上就不會有起色呢?每一次人事調整,都有最合適的人選,總是輪不上自己,上天掉餡餅,總應該有萬分之一的機率吧,可現實卻是,這個萬分之一也沒有。
人生真的很慘酷,它比你想象中要艱難得多。
為了學好英語,我窮盡了六年的時光,在不惑之年,終於把英語熟練地掌握;為了教育好子女,我把市場上能購買到的關於教育的書籍幾乎都讀了一遍,然後,找尋到認為最正確的道路,當再遇到教育孩子的各種困惑,就有了自己堅定的判斷。
為了學好游泳,長年累月的練習,直至從門外漢成長為小縣城的游泳比賽冠軍。
如此的努力,事業上卻不能有半點的起色,命運真是讓人琢磨不透,嗟呀嘆息!
年歲漸長,歷經生活的磨礪,飽受命運的打擊,漸漸學會了判斷,學會了看透人心,傾聽內心的呼聲,參考別人的意見,然而準確做出作出決定。
假若再次面臨年輕時那樣的問題,我一定會做出最適合的判斷,而不像當年那個毛頭小伙一樣,任憑家人和別人的左右,今天,沒有任何人能輕易影響我的判斷,這是一種人生的積澱,是一種命運的積澱。
看事情不再停留在表面,不再追逐熱鬧和喧嘩,而是只抵實質和本質,直透人心,這就是經過生活錘鍊後的眼光。
雖然,事業沒有多大起色,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子女們讀書都很優秀,他們一如既往傳承了家族裡愛讀書的好習慣,讀書水到渠成。
為了讓他們看到真實的世界,利用假期,我帶着子女走過了全國絕大部分的城市,讓他們具有不一樣的眼界。
在他們走到命運的轉折口時,我會根據自已的人情事故,給出合理的建議,並堅決尊重他們的意見,讓他們不要再犯我踩過的“坑”。
填報志願時,建議他們全部填報了省外的大學,考研也依然在省外,堅決不建議他們回來,甚至骨子裡,有很深的擔憂,放寒暑假都不想讓他們回里,儘可能地到處走走,見識下外面的寬廣世界,千萬不要回到巴掌大的小縣城,讓人生受限。
大城市總是機遇多些,對於一個肯吃苦、肯努力的人,生活應該不會太差,而不像在小縣城,即使身懷絕技,卻依然無施展的平台。在小縣城,懂英語、會寫作,有多門技能的人卻只能在體制內苦苦掙扎,那種壓抑讓你呼吸不上氣來。
我總是會想,我和我的兄弟姐妹的命運怎麼會是這樣?究竟是誰,究竟是什麼因素阻礙了我們前行的腳步?那樣的努力,那樣的執着,卻依然過着很平庸的生活。
我能夠想到的是環境,小縣城的環境極其壓抑,即使有再大的本事都不一定就能施展,人終其一生,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不要在底層的環境里,作無望的掙扎,浪費寶貴的一生。
在這個世上,和人講道理是最無聊的事,有些人根本就不適合講道理,還是那句老話,讓人搞明白的是“南牆”,而不是“道理”。絕大多數的人是聽不進去道理的,即使他不反駁你,並不代表他就聽進去了你的話,事後,他依然會我行我素。真正的可以聽懂別人的話,認可其中的道理,然而踐行的人少之又少,而那樣的人絕不會在底層度過平庸的一生。
我的姑姑、叔叔、姨家和我同齡的一代人,大多已結婚生子,有的依然生活在父親母親出生的那個小山村,有的也進了小縣城,從事一些服務行業,或者粗重的體力行當,當然,比起上一代人,他們普遍有了較多文化和知識,在教育子女上,也很重視,但往往不太得法,隨着子女們的長大,依然重複着父母輩同樣的生活,鮮有走出去的人,鮮有生活得很滋潤的人,都在努力地生活。
教育通常有一些必須遵守的節點,比如:不要錯過時機;要抓早抓小;身教重於言教;教育要投入,不僅要有金錢投入,更要有時間和精力的投入;語言的學習要耳濡目染等等,只有真正把這些基本的教育常識踐行到位,才可以談一個人的成才。
農業型的小縣城,普遍限制了大家的視野,讓他們不想走出去,甚至從來沒有想到走出去,而在小縣城裡討生活。
我一個湖南邵陽的同學現在廣州高鐵工作,他講到,他們那裡絕大部分年輕人都會跑到廣州、深圳找工作,這就是風氣,這就是環境。不同的環境帶給人們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地域帶給人們不同的觀念,見過現代工業化進程的人們才能走出農村,融入現代都市的生活,即使成為流水線工廠,也比在農田裡抱食吃強得多。
從親戚家發展的現狀來看,其實,子女們無論嫁給誰和娶誰,差別都不會太大,適婚的對象還是本階層的人,沒有太大的出入,他們的見識和格局大體上在同一個層次,沒有特別的好,也沒有特別的壞。
生活普遍有些艱難,不總是那麼的如意,要不給老闆開車,賺些辛苦錢;要不從事服務行業,看他人眼色過活;要不就上了煤礦,依靠付出體力謀生。
在親戚們中間,我和我姐算是很突出了,在體制內有着不錯的工作。
在這個小縣城裡,在大家的心目中,除了煤礦,並沒有其它太多的工業鏈條的影子,能進入體制就是最好的工作了。
我也逐漸能夠理解父母當年的用心,他們讓子女們讀了書,然而在體制內就了業,這是他們認可的最好的的安排。
各家的生活都在繼續,只是由於父母的格局和遠見的不同,子女們選擇了在他們眼中最適合的的出路,百分之百的回到了小縣城工作。
平常的生活看上去大家都是一樣的,然而在遭遇那些人生轉折的關口,就顯現出了各家不同的見識,以及由此形成的完全不同的人生。
時至今日,回頭看時,親戚家的子女在擴招的大背景下,普遍讀了大學,但通常是省內的二本或者三本,家人對其也要求也不高:上完了大學,子女不想讀了,或者讀不下去了,那就順理成章地回到了小縣城,繼續找工作,往往去了煤礦,或者一些小企業,發展得好點的,去考公老編,然後又重複一成不變的日子,不知他們是否想過出去闖闖,或者也許根本就沒有過這樣的念頭。
我的孩子和外甥都在繼續讀書,讀完研還在讀博,對於走出去的願望,希望在他們身上能夠實現。老二還小,才準備上小學,然而已經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年近不惑,我已深深懂得,僅憑一個人的努力想要走出去是非常的艱難,唯有兩代或者三代人的接力,才有可能實現,走出去不僅需要智力上的支持,更需要實實在在經濟上的支持,兩者一點也不能含糊。
小縣城的孩子,論聰明程度,和大城市的孩子相比,差距不會太大,最大的差距是在英語上。
大城市的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自小就有很好的語感,而小縣城的孩子上小學才開始接觸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錯過了從小語言的天然優勢,這種差距在後天彌補起來很困難。不是所有的差距都能夠抹平,有的差距就是永遠的差距,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還是不一定能達到那樣的高度。
正因為認識到差距,由此從小,就把就把英語作為母語來和漢語同等對待,家人日常也要講英語,為孩子培養起極強的語感。
差距意識到了,便有了彌補的可能性和機會。不過是多投入些時日罷了。一代人的努力,難道還彌補不起來嗎?就不信這個邪,多花費些時日終歸可以達到目標。
這個世上,只要你實實在在地努力了,實實在在地付出了時間,經過長時間的積累,終究會有好的結果。
在一個領域,在一個方向上,慢慢地發力,找對節奏,持續地學習下去,終究會有些成效。只不過,聰明人用的時間短些,普通人多花些時日罷了,一年不行,就花個3-5年,3-5年還不行,就花個8-9年,終究會有好的結果發生。
人不是動物,只要持之以恆地努力,人的基因、人的遺傳密碼終究會發生些正向的變化,終究會向好發展。
生命如此的漫長,但還是有些道理必須恪守,比如,慢慢地積累,終究可以成才。
相信我,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