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給了心無奈與苦澀,卻也賜予了淡定與從容。願2021年所有的遺憾是2022年驚喜的鋪墊,攜帶快樂幸運健康如意出發開始新的一天,2022年早安!
我總有這樣的感慨:“生命,是一首詩,吟詠着天籟的喜怒悲歡;生活,是一首歌,唱着凡間的酸甜苦辣與百味雜陳;人生,是一幅斑斕多彩的畫卷,勾勒着生命的枯榮興衰。”
我會做夢,做過許多斑斕的夢,每一個夢裡都有美好;我喜歡文字,寫了許多的文字;我有記日記的習慣,喜歡記事記人。好人與壞人,好事與壞事,都習慣記下來寫成日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為時間會一天一天地過去,記憶是有限的,用筆記下來,那就永遠存在,想用的時候,就很方便。
我是一個“閑不住、忙不停”的人。2021年除了習作,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力所能及事。寶應作家協會是一個社會團體組織,無編製、無場地、無專款。但這個社會團體組織與其它社會團體組織不同的是,作協直屬宣傳部、文聯領導,從事的是文學事業。
由於我愛好文學,在2012年來到寶應作家協會。自從來到作協工作後,基本上天天都有事情做,幸運的是有不少作家、文友、老師們的抬愛,用寶應話說“把面子”,讓我為作協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其實,做作協工作是一種無償公益的行為和精神,通俗的講,無償是沒有代價的,也沒有報酬,體現的一種公德心;公益是公共利益事業,為人民服務不求回報的。
現實中總有不理解、不體諒與不支持,甚至扣帽子揮棒子受打擊傷感情的東西。在與現實中不理解、不體諒與不支持,扣帽子揮棒子受打擊的較量中,我不妥協,只是告訴自己,人是在罵聲中成長的,在不理解中成熟的。與有緣人做無償公益的事,為寶應作家、文學愛好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很好。
2021年,在寶應縣文聯的領導下,作為寶應作協執行主席、寶應微型小說學會主席的我,能參加各項活動致辭祝賀,鼓鼓掌,寫寫報道,也算是為寶應作協、寶應微型小說學會爭氣爭光了。
具體的講,把寶應作家協會、寶應微型小說學會會員信息登記管理工作完善了,並把會員名冊歸檔;搞了一些活動,各項活動有記錄;接待作家來訪;幫助作家申報材料等。其實做好作家基礎信息、檔案管理,搞好各項活動、接待作家來訪、幫助作家申報材料、代理出版圖書,在家門口圓出書夢等等,都是在做內功的事情,關鍵在堅持,而且一定要做出規範化。
要說對寶應文學事業作出多大的貢獻,也難說出個子丑寅卯來,雖然說,我自己已經寫了不少的小文章,但是能讓讀者去讀得不亦樂乎?不敢想,幸得有不少出版社為我出版了一些書,也算在文學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一個足跡。這也是寶應文化氛圍對我滋潤的一個結果。
談寫作,我個人有點體會,我認為寫作要為自己的內心而寫作。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以寫作抵抗衰老”,作者裘山山。文章里作者講了這麼一個話題:“人生就是三個階段:年輕,裝年輕,裝不起年輕。當人裝不起年輕時,無需悲觀。告訴自己,依然可以停留在第二階段,甚至賴在第一階段。不是靠裝,而是靠寫。可以通過寫作永遠停留在第一階段。”
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時間從指間匆匆流過我人生的六十六個春秋。我梳理了一下,從2012年到2021年,我創作經營管理論文數百篇,小說,散文,詩歌作品6000多篇,“澤文夢筆”公眾號文章1000多篇,專著作品600多萬字,出版專著圖書30部。也有一些文章在《揚州文藝家》《小說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小小說大世界》《上海故事會》等省市級報刊雜誌上發表,在學習強國平台發表了11篇文章,其中“記憶中的年夜飯”閱讀量突破58萬,點贊量破萬,被中宣部嘉獎。《澤文夢筆》綜合文集獲“五個一工程” 獎、《心語》微型小說集獲江蘇省微型小說研究會2014—2015雙年度創作20強獎。還有若干篇文章被發布獲獎。
自從1992年出版了一本自已創作的《創業者成功要訣》作品後,幾十年來相繼寫了一些文章。退休後,主要的精力基本上放在讀書寫作的學習上,希望能夠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時至目前,雖然沒有寫出什麼鴻篇巨製驚艷文壇,但我一直在寫,不知不覺地竟然寫了這麼多,連我自己都有些意外。
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如裘山山所說:“退休了,所有的時間都屬於自己,可以安心寫作,自然寫得多了。其實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斷在對自己說:如果不想老得太快,就要努力寫。以寫作在抵抗衰老,以寫作在養生。”
我不是職業作家。因為我沒有什麼嗜好,就是喜歡看看書寫寫文,讀讀寫寫,幾十年來,每天夜間讀書寫作,由於生活鍾倒置,見老了許多。特別是近幾年老了一大截,除了大家看得到的白髮皺紋,還有看不到的病痛,各種零部件都在邁開衰老的步伐。連自已的老婆小孩都忍不住嘆道,老了!
老是必然的,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也改變不了,無法抗拒。在這一點上,我不刻意為難自己。人到了中老年,應隨心所欲,淡泊從容。如果能在寫作中老去,也是一件快樂的事,能在老去時,以讀書寫作安享晚年,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是一個比較執着的人,寧可一天天老去,也不想停止筆耕,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用這麼一句話“朝起搏商海,暮歸耕書田”來說詞,不知是妥否?前一句是經歷,後一句是心愿。後半生讀書寫作,可能會忘記年齡。還可以“裝年輕”,走在文學之路上,會很自信。
前幾天,看到一份報道,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107歲的文壇大家馬識途,由於疫情和身體的原因無法參加。12月15日,四川代表團副團長、四川省作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侯志明,向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轉交了馬識途的親筆信。
馬老在信中說:“在我的字典里從來沒有‘投降’二字。”於是,奮然而起,斟字酌句,創作了一首《調寄沁園春》,向第十次全國作代會開幕致賀。馬老詞的原文:“調寄沁園春,第十次全國作代會開幕致賀。齊放百花,爭鳴百家,盛會空前。看俊男秀女,京城雅聚,老鳳新雛,合唱競艷。佳作迭出,巨著連篇,藝術高峰竟登先。抬頭望,見英才輩出,名流驚羨。”
時年107歲的文壇大家馬識途還在勤於寫作,可見勤寫作長壽也。同時“文學不必刻意去“贏得”任何人,作家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就好,為自己的內心寫作。
說實話,我寫作從來沒有想過要賺錢,也不是為迎合別人。寫作對我而言,只是在做我喜歡做的事。我常喜歡說的一句話:“與有緣人,做開心事。”我認為作家的價值,是靠作品來證明。做作家,就是兩個字“寫作”。
有句名言:“世上幾百年無非是積德行善,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修心。”我一直認為:閱讀·豐富人生;寫作·成就夢想。當作家就應該始終遵循自己內心的原則去寫作,一個優秀的作家應該堅持為自己的內心寫作。文學幾千年來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為有許多作家按照自己的心靈去寫作。
我寫作純是出於自己的愛好,一日不寫,有些不自在。只要坐在電腦前,開始動筆,立即感覺就舒服了,這也是我的心裡話。
曾有一位長者說過,寫作要有三多,即:“多記、多看、多寫”。多記,日記是生活中的素材;多看,看書可以增長見識,提升境界,開闊視野,讓內心豐富。一個熱愛寫作的人多半也是一個熱愛看書的人。
多寫,寫作在於勤,寫多了自然有作品。在我的寫作過程中,關心、指導、幫助我的人很多,嘲笑、諷刺,甚至攻擊、咒罵、抵毀的人有之。在這裡我想說的,文人要相親,不能相輕,文學需要人文情懷。同時我也提醒一些人,既便你是一個優秀的作者,也不能居高臨下評頭評足,最好給一些平凡的小人物以充分的尊重。
我寫作是愛好,對文學有夢想,所以,我堅持寫,慢慢的寫,所能體會到的,寫多了,自然知道怎麼寫,也自然會有一些好作品。只要感到寫作是一件愉快的事,就為自己的內心寫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