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脆皮。
時間過得好快,一眨眼,十一假期已經到了收尾階段。
因為疫情,今年的我哪也沒去成。
躺在床上刷朋友圈,突然看到這樣一條——
一個朋友拍下了她返程時父母送車的畫面,配文到:
下一次見面,就是明年了……
一句很簡單的話,不知為何對我的觸動極大。
疫情之後,很多人才意識到,原來想回家,真的太不容易了。
一年見上一面,對一些人來說,竟然已成了奢望。
看着父母那戀戀不捨的身影,我突然想起了很久前看過的一張圖:
如果每個人的壽命用900個格子表達的話,那父母50歲之後,我們每天和他們見面的時間,還有這麼久:
如果每個月見一次,就剩這麼多:
但如果你們一年才能見上一次,那加起來的時間,連一個月都不到了……
鮮紅的格子觸動着我的心。
從未想過,時間只剩這麼一點。
就像畢淑敏在《孝心無價》里說的那樣:
“我相信每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
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
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然而,這人世間,比起來日方長,還有時間的殘酷,人生的短暫。
有不堪一擊的脆弱,有太多的始料未及。
於是,恩情永遠無法報答。
只留下深深的遺憾。
2
昨天點開後台準備工作,翻看私信,突然有一條瞬間刺痛我的心。
她說:“脆皮,我再也沒有媽媽了。”
我翻着記錄,她是凌晨兩點給我發的。
滿屏的話,像是宣洩,更像是自責。
她是遠嫁。
算下來,她已經兩年多沒回過家了。
不是不想回,而是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自己要上班、孩子要上學、年初又剛生了二寶。
重點是每次一臨近放假,疫情總是來得莫名其妙。
這次也是一樣。
她都計劃好了,多請幾天假帶着孩子一起回家。
可疫情又來了。
跨省回去很麻煩、學校也要求孩子假期都不出市……
好像總有一萬個理由阻擋她的回家之路。
看着視頻里爸媽那失落的表情,她抱歉極了,可父母還在那頭笑着安慰她。
而在第二天中午,她突然接到電話。
媽媽腦出血住院了。
她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想坐上第一班飛機就走,可現實告訴她,要等核酸報告。
好不容易下了飛機,坐上回老家的大巴,她又被堵在路上……
她是在高速上接到的報喪電話,隨即陷入了無法掙脫的自責中。
因為她和媽媽的最後一通電話說的是“我不回去了”。
因為她的二寶,出生在今年年初,她的爸媽甚至還沒見過。
因為她回家打開了冰箱,裡面裝滿了蔬菜瓜果肉,還有包好的餃子、包子。
都是她喜歡吃的東西,都等着打包好,給她帶回家……
她寫下的每一個字都看得我很心酸。
疫情,讓多少人錯過了生命中的重要時刻?
我想回家了,卻沒有家了。
我想這是每個獨在異鄉的子女,最崩潰的一刻。
每個人都有很多個身份。
我們努力做個好員工、好妻子、好丈夫、好爸媽……
我們努力做到不欠任何人。
可唯獨虧欠的,或許就是父母吧?
人這一生,真的只欠父母。
面對父母,我們好像總是很忙。
忙着工作,忙着賺錢,忙着帶娃
忙着玩手機、打遊戲、旅遊、聚會、交友……
一切一切似乎都能排在父母之前,因為我們默認:父母不會抱怨、不會離開,會永遠會在那等着你忙完所有,回家。
可能真的要等到父母離開時,才發現:我們錯了。
我們總在談論着父母不能缺席了孩子的童年。
卻沒想過,更多的是子女,缺席了父母的老年。
孩子會抱怨,但懂事的父母,因為愛,從不會多說。
他們把孤獨當常態,把等待當念想。
不願打擾、更不願麻煩。
3
早前,一條熱搜讓我心酸。
長沙一位64歲的獨居老人易大爺,幾年前中過風。
走路一瘸一拐,但每天都會下樓遛彎。可那天鄰居突然發現,好幾天都沒看到他了。
她就去敲易大爺家的門,無人應答。報警開門一看,易大爺躺在了床底,雙腳被翹起的床板卡住了。
原來他從床上摔下來已經四天了。
眾人進門之時,他已經奄奄一息。
聯繫到了易大爺的女兒後大家才知道,女兒也曾想接着父親一同居住,但易大爺不願意拖累女兒,便獨居在老房子里。
易女士會定期回家探望,也會電話聯繫,甚至就在被救的前兩天深夜,易女士還回家了。
那時她敲門、打電話都沒人回應,她以為是父親睡著了,就離開了。
結果沒想到父親那時已經癱倒在了床下……
幸好易大爺有個細心的好鄰居,但這條新聞看的讓我心酸。
這已經不是第一個倒在家裡的獨居老人了。
也不是第一個,不願麻煩子女的父母了。
他讓我想起了那位81歲獨居老人的遺書。
“我於昨晚走了,走時心如止水。當你接到通知回來辦喪事時,記得開窗通風才不會被染病,遺體速火化,一切從儉。”
到死他還在想着盡量不給子女添麻煩。
可或許他也沒想到,自己的屍體被發現已是兩個月以後了......
我不知道這些子女有沒有一絲自責。
我卻心疼,那些面對子女,開始變得小心翼翼的父母。
小時候,父母嘴上總是掛着“養兒防老”。
可長大後發現,太多的父母害怕自己,成為子女的“麻煩”。
早前張泉靈去養老院採訪,覺得每一個老人身上都有股老人味兒。
她問了一位老奶奶,多久洗一次澡?老奶奶卻回答:“我盡量不洗澡。”
後來才知道,他們怕一不小心摔倒。
摔死了也就罷了,萬一摔癱了,那子女的下半輩子,就被耽擱了。
這讓我想到了一位朋友的父親。
一向身體健康的他,前段時間突然中風倒地。
好不容易搶救過來,半個身子已經不能動了。
他醒過來第一句話說的居然是要回家。
是“不治了,要回家”,因為他不想讓孩子把辛辛苦苦賺的錢“浪費”在他身上……
他甚至不敢吃東西,因為他無法自主上廁所。
他害怕麻煩孩子,每上一次廁所,都要和兒子說聲“對不起”……
中國式的父母一個很典型的特徵,可能就是一輩子為了孩子而活。
小的時候照顧你的生活起居,長大了助你買房成家,生娃了幫你做飯帶孩子……
儘管你早已成家立業,成了一家之主,他們依舊覺得你像個沒長大的孩子,需要他們照顧。
甚至連死都不給孩子添麻煩,這是他們為你能做的最後一件事。
可其實他們也期盼着。
期盼着闔家歡樂,子孫繞膝。
期盼着說話有人聽,做飯有人吃,嘮叨有人回。
他們不貪心。
就是想要一點點陪伴和關心。
4
越來越覺得,父母都是“騙子”。
他們的那句“我很好”,不一定是真的好。
他們漫不經心地“你在幹嘛”,可能是想說“我想你了”
他們小心翼翼地“你很忙嗎”,可能是想說“能回來看看嗎?”
但隨着我們的長大,面對父母脾氣好像越來越差。
嫌他們嘮叨、愛講道理、固執、麻煩……
講話開始佔據上風:能不能有點自己的生活/說了那麼多遍還不會/這點小事怎麼都做不好……
後來他們開始看你的臉色,說話變得小心翼翼,言語、行為中都帶着一絲討好。
後來他們開始不愛出門、不愛嘗試新事物,躲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重複着每日生活。
後來他們開始聽從你的安排,想幫忙卻又害怕搞砸,想學習新事物,卻又害怕麻煩。
是否看到這些,你會有那麼一絲絲的自責和難過?
他們沒有什麼錯,只是老了罷了。
其實留給我們和父母相處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高亞麟曾說: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到最後才意識到:原來所有的來日方長里,藏着的都是後會無期。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就真的只剩歸途。
不要把最壞的脾氣都留給父母。
不要總覺得時間還有很多。
不要總以為把父母放在最後沒什麼。
還擁有的時候,不要不在意不重視。
否則真的面臨離別時,剩下的只有後悔。
如果可以,多回家看看吧!
哪怕只是多打一個5分鐘的電話。
他們並不奢望着你大富大貴。
他們只想要多聽聽你的聲音,多見見面罷了。
父母恩深終有別,養親莫待離別時。
時光不等人。
他們老了,只有你了。
不要辜負他!
-END-
大家好,我是脆皮, 一枚新晉奶爸,創業公司高管。去過很多城市,也曾在路邊練攤。現在只想和你說最真的話,持續成長,不斷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