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多前,自己遇上新的節目,那個DJ聲音非常溫暖,非常善良。我挺喜歡的。他的聽眾人非常好。昨天去參加了他的見面會,我們非常開心。
在新的聽眾相處,自己還是挺受歡迎,不是別人認為的自己那麼討厭。
但是自己還沒放下上一件事對我的傷害,因為自己抱怨而被某DJ羞辱,傷害,很怕這樣的事再新的主播那個節目再次上演,所以現在跟新主播互動我有些小心翼翼。
我也想通過開始新的關係,淡忘這件事的痛苦,走出來,但是我做不到。
我覺得我這樣的狀態很難進入新的關係中,不想被那些創傷帶過去。我該怎麼辦呢?
看起來這好像是一個“未完成的事件”
“未完成的事件”是格式塔心理學這個學派的概念,強調此時此刻,強調充分學習、認識、感受現在這一刻。
對照你的情境:
因為自己抱怨而被某DJ羞辱,傷害,很怕這樣的事再新的主播那個節目再次上演,所以現在跟新主播互動我有些小心翼翼。
這就是一個未被充分表達充分體驗與完成的事情。
在格式塔的治療原理中認為:由於這些情感在知覺領域裡並沒有被充分體驗,因此就在潛意識中徘徊,而在不知覺中被帶入現實生活里,從而妨礙了自己與他人間的有效接觸。
因為“未完成事件”一直懸而未決,個人處於個人處於不能理解、沒有能力或者得不到支持的狀態,
而那創傷卻一直要求彌合,彌合的要求有時被否認,有時被潛仰,有的被合理化,看起來這固定的格式塔(固定的應對模式)是適應的,
這就是未完成事件給人們造成困擾的基本機理。
當人們的困擾來自於揮之不去的相似的情境,或者其能量和注意力無法完全放鬆地投入到未來和當下的事務中,看起來常常在重溫舊創,似乎仍然在設法解決那最初令人不知所措的恐懼
我也想通過開始新的關係,淡忘這件事的痛苦,走出來,但是我做不到。
完成事件往往會一直持續存在着,直至個人勇於面對並處理這些未表達的情感為止。
所以,需要做的就是
第一步:有勇氣去面對過去的事件中,自己的情緒與需求,尋求整合的機會,達到完整與完成。
代入你的情境:
1、 在上個事件中,我的需求是什麼,我的情緒是什麼?
2、我感到羞辱,是因為……,
3、 我需要被……樣的對待,對我來說才是適合的。
4、這裡頭,他的……行為,讓我感到被傷害,
5、 他的語言與語氣,讓我有什麼樣的體驗,我的軀體感覺是……,
6、在這裡頭有……樣的信念和認知
把原來不為人知的失望與憤怒的情感表達出來,解決原存的僵局。 (請在諮詢設置下進行,可能有大量的情緒與負向體驗,人會想防禦,以保護自我)
第二步,結合第一步的成果
1、釋放情緒,(充分體驗,與表達)
2、改變認知與觀念 (改變不合理的認知)
3、賦能,對自己賦能。(再遇到同類情境,自己可以做什麼樣的應對)
這個部分。需要花一點時間,也需要專業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