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日,是祖國73歲生日,古人說人73歲是個“年齡坎”,我們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疫情,3年了,依然看不到結束的希望,看到的是百業蕭條,對普通百姓來說,直接的影響就是工作沒了,口袋錢少了,物價漲上去了,明顯感覺生活艱難了,每天生活在不安之中,感覺我們正在垮這道坎,但願能順利跨過。
改革開發的這些年,終於讓很多中國人過上了好日子,開放了,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真實的模樣,不再是井底之蛙,不再以為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人還在受苦受難,明白了落後和先進的差別,知道了好日子是什麼樣的,好日子才是人間真正的煙火,苦日子不是。
在艱難的日子裡,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努力守住我們曾擁有過的好日子,盼望曙光還能再現。遇到的吳師傅就是努力中的一位。
去浦東機場,叫了網約車,車主提前到達在門口等候,看到我拉着行李出來,師傅趕緊下車問候並幫忙,把行李細心放好,並幫我開了車門,一看就知道師傅是做事用心的人,對師傅印象不錯。
上車後和師傅聊天,得知他姓吳,是建材市場的一個店主,因為店裡生意不好,他讓老婆一個人守店,自己出來跑車賺點錢,補貼下家用。一路上,他給我們講了他的故事。
我來上海二十多年了,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經歷者,也是受益者,我的命運因為改革開放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果沒有趕上改革開放,我根本無法想象今天的生活,我們一家人生活在上海,有屬於自己的房子,有可以維持一家人生計的小生意,兒子已經成家,我和老婆守着店,過着悠閑自在的日子,雖然普通、平凡,但我們很知足,如果再讓我們回到以前的日子,我是一萬個不答應。
我老家在井岡山,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著名的革命根據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地方,但井岡山也是著名的國家級貧困縣,到2017年2月,才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成為全國第一個脫貧的地方,脫貧時間離新中國成立已經68年了,這樣一個為中國革命做出巨大貢獻的地方,貧困了那麼多年,你敢相信嗎?
脫貧前的井岡山,貧困人數佔總人口20%左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我就生在這貧困家庭中,在整個村裡,我家還是貧困底層的,你可能都無法想象窮成什麼樣子。
我們村有一百多戶人家,都散落在山裡,爺爺奶奶都有病,長年躺在床上,我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一家7口的生活全靠父親在外打點零工維持,父親到處打工,家裡的農活和家務,還有照顧有病的老人就全靠我母親,她每天起早貪黑,不停忙碌,一家人還不能吃飽飯,我在出來前從來沒有穿過新衣服,也從來沒吃過一頓飽飯,在老家那些日子是一生中最痛苦的記憶。
我們一家人就在貧困中煎熬着,直到1990年哥哥到廣東打工,每月會往家裡寄錢,一家人的生活才有了點改善。
在鄧爺爺南巡後,家鄉出現了外出打工潮,我也跟着去廣東找哥哥,後來哥哥跟着老闆來了上海,我也一起來了。哥哥老闆是做建材生意的,開了好幾家店,我就到店裡做幫工,妹妹長大後也到了上海。
後來哥哥自己開了公司,在哥哥的帶領下,我和妹妹各開了一家店,店雖不大,但生意不錯,靠着一家人的勤勞,一點點積累財富,我們買了房,成了家,生兒育女,過上了以前無法想象的生活。
那些年的經濟環境真的很好,不管你做什麼行業,只要你足夠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的。一家人在一起,或朋友們在一起,很多時候都在談論怎樣能把生意做得更好,那時每個人都信心滿滿,我們真趕上了好時代。
爺爺奶奶去世後,哥哥把父母接到上海一起生活,我們兄妹的家都住在同一個小區,各自有家,互相還有個照應,一家人在一起,過着在別人眼裡普通,但在我們眼裡是天堂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永遠脫離了可怕的窮日子。
疫情3年,生意越來越差,有些熬不下去的同行只能關門回老家去了,我還在堅持,只要能熬過去,我就不會放棄,希望疫情結束後,一切都會好起來。孩子們都是在大城市長大的,他們根本回不去那貧瘠的地方,就連在那裡長大的我,也不想再回去。
我這輩子最要感謝的一個人就是鄧小平爺爺,沒有他,我們一家可能永遠會呆在貧困的山區,過着極其艱難又看不到希望的日子。
我用30年完成從貧困到小康,從山區到大都市的使命,讓我的孩子們擺脫了貧困的宿命,有了更高的起點,這一點,我特別欣慰。
走出來才知好日子是怎樣的,好日子是人間真正的煙火,苦日子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