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始專註自己
專註自己可以讓你遠離嫉妒,憎恨等一系列他人給你帶來的傷害。
當你專註自己時,他人的對比打壓不會激發你情緒的爆發,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你的焦點在自己身上時,你會想如何提升自己,減少自己和期望的差距,而不是每天說著:看看人家誰誰誰多厲害,我跟人家比不上的喪氣話。
轉變視角,會變成這樣:我的身材/地位/財富不如誰誰誰,我要怎麼做才能變成他那樣呢?
當自己潛意識裡專註自己時,便會想辦法通過各種渠道去完成自己的成長和轉變,實現自己的目標。
專註自己還可以讓自己少管閑事,這也就意味着你生活中90%的困擾在源頭就消失了。真正實施起來,你會發現,少管閑事是真的香。
管好自己,其他的,你管不着也管不了。對牛談琴最是無用。
2.不再糾結過去
很喜歡曾國藩的十六字箴言:“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是一種積極平和的生活態度。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凡事要順其自然,坦然面對,活在當下,不過度擔憂未來還未發生的事,要心無雜念地做好眼前的事,不要去留戀和糾結髮生過的事。
過去已經過去了,將來還未到來,過去的經歷增加了你的厚度,應該沉積下來,滋養現在的你,就像一棵樹,紮根泥土,獲取營養,但要着重發展地面上的枝葉,方可枝繁葉茂,一枝獨秀。
3.遠離爛人爛事
如果爛人爛事一直在消耗你,不如痛快些,給個了斷。
我們在處理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有兩種策略,戰或者是逃。打不過就跑,也是一種生存智慧。
爛人爛事如果逃不掉怎麼辦,任何一種事情到最後,還有另一種解決辦法,就是隨他去。
任你一哭二鬧三上吊,不理他就完事了。正所謂: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只要認定此人爛,此事爛,便堅定信念,不再為此人或此事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4.常態化培養成長型習慣
什麼是成長型習慣呢?
我更傾向於把有助於個人發展的習慣納入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的習慣叫做成長型習慣。
這個習慣意味着你覺察到了自己生活方式中的欠缺和不足,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生活路徑,加入一些好的生活習慣來豐富生活內容,讓自己的生活品質更高。
比如閱讀、階段性地學習、旅遊、寫作、書法、繪畫、攝影等愛好和習慣,可以大大提升自己生活的質感,豐富精神享受,以及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5.行動起來
我們大多數人的現狀,看下是不是你?
想得多做得少,內耗了一天,等到夜幕降臨又開始各種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一事無成。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其實,行動起來的秘訣不是說我要制定完備的計劃再去做,準備得很充分,行動起來一定非常成功,而是設定一個小目標,立即開始着手去做,邊做邊調整。
這是一個變化很快的時代,就像所有的公司在做項目時都推崇敏捷的項目管理方法一樣,我們都需要響應變化。
6.工作不是上班,不要為了上班而上班
工作和上班的區別在於心態,在於你如何看待需要打工養活自己這件事情。
每個人都需要工作,不僅僅是賺錢,還包括自我成就的需要。
而上班卻不一定,有錢人完全可以不上班,他們不需要為生計發愁。但是他們懂得如何為自己工作,知道如何工作可以達到自己的目標,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一種必然,
但是當你以上班的心態去撞那個鐘時,你是這麼想的,也不知道撞這個鐘能幹嘛,但老闆要求了,我就得這麼做;
而工作時,你的心態就發生轉變了,撞這個鐘的日常任務真不錯,不僅鍛煉了身體,磨練了意志,給人們提了醒,細聽這鐘聲,竟體會到了一絲禪意。
其實細想,工作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實現你人生價值的關鍵時間,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雕琢自己,讓工作的過程滋養自己的心性,是最為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