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嗎?人生而孤獨。
正因為人類內心的本質就是孤獨的,所以我們才渴望與外界建立一些關係。
比如:愛情,友情,親情。
有了關係,才能讓我們與外界建立起“情感上的聯結”。
我們渴望被外界理解,渴望被人讀懂,渴望有人能夠聽我們傾訴內心的所有情緒和種種遭遇。
一旦我們不被理解,無法遇到一個“能聊天”的人,這就會讓我們感到痛苦。
隨着年齡增長,成年人的社交狀態會有一種“挫敗感”和“孤獨感”。
就像你有幾百個微信好友,翻看一圈,卻連一個能陪你聊天的人都找不到。
有個讀者給我留言:
他說自己因為工作原因,有1000多個好友,相當多的一部分是之前做銷售時認識的人。
而這些人,有一半以上是他叫不上名字;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與他現實生活中有交集。
儘管如此,他還是感到特別孤獨。
一遍遍翻看聊天列表,卻不知道能跟誰傾訴一番,連個能說真心話的朋友都沒有。
-01
朋友的數量減少,是必然的
人在不同的階段,對於朋友的需求,身邊朋友的數量都是不同的。
第一:朋友數量,在25歲之前一般會迎來“巔峰”
並且,這個年齡段之前的朋友,才是“青春時期”的朋友關係。
按照一個人讀大學,大學畢業後,參加第一份工作這樣的順序去看待朋友關係。
25歲之前,基本上已經遇到了自己想要遇見的人。
大學剛畢業沒多久,跟大學舍友、同學們之間的聯絡還沒有完全疏遠,彼此保持着比較默契且熟悉的交流。
剛參加工作,在工作中遇到的好友。
獨自租房生活,在外面遇到的朋友。
這個時候,我們的內心還十分渴望擁有朋友,不抗拒認識新朋友。
因為我們十分需要傾訴,理解,寬容以及鼓勵。
這些,能夠在朋友身上更快的獲得。
第二:25歲之後,朋友數量開始減少
大多數人的好友開始減少,都是從25歲以後開始的。
這個時候,畢業時間逐漸延長,跟大學同學很少有聯繫,也許會跟舍友保持着偶爾聯絡。
工作開始穩定,對朋友的要求也沒有那麼多,不會着急認識新朋友。
因為工作上的友誼,往往靠不住。
並且在這個年齡段,是成年人的分水嶺。
工作的變動,生活環境的變化,城市之間流轉,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交朋友的心態。
你匆匆忙忙認識了許多“陌生人”,也只不過是客套幾句,一面之緣以後,很少再有交集。
-02
朋友的質量永遠比數量重要
10個酒肉朋友,也比不上1個靠譜的知心好友,這是真理。
亞里士多德說:“世上並不存在真正的朋友”。
我們之所以對朋友抱有期待,很多時候是我們的潛意識裡,將自我的情緒、想法、思維模式,強加在了朋友身上。
有些朋友只會消耗你,帶給你傷害,這樣的朋友即使再多,對你也只剩下壞處。
而高質量的朋友,不需要太多,有時候1個就足夠了。
真正成熟,可靠的友誼具備哪些特徵?
1、信任,平等
兩個人身上都有着相差不多的品質,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這個道理。
你們足夠信任對方,願意毫無保留地在對方面前表現出你真實的一面。
在你們的關係里是平等的,不存在誰付出多誰付出少。
因為你們都有着強烈的“共情心”,願意為對方好,不會讓對方吃虧。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友誼,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愛情。
無論是經營友誼還是愛情,都必須具備這個特徵。
接納對方,信任對方。
2、有邊界感,有默契
這裡說的邊界感,不僅包括物理空間上的邊界感,更包括情緒邊界感。
舉個例子:
朋友到你家做客,看到你在忙,並且家裡還來了客人,他會第一時間找機會離開。
即使你挽留他,他也會離開。
這就是朋友之間的邊界感,也是“分寸感”。
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會讓你感覺到麻煩,而是讓你感到舒服。
兩個人會設身處地為對方着想,有着足夠高的默契。
關係再好的朋友,也得保持分寸感;
關係再好的朋友,也會給對方留出一些空間。
-03
孤獨是人類的本質
人註定是孤獨的,因為人生這條路,到最後只有你一個人走下去。
有些孤獨,有些念頭,有些情緒,只有自己才能夠了解自己。
即使面對愛人,面對朋友,也不會輕易去傾訴。
我們往往會將某些情感藏在內心深處,當成自己的秘密。
而對抗孤獨最好的辦法就是:
認識自己的孤獨,接納自己的孤獨。
然後在孤獨的狀態下,將這種情緒(情感)轉移到別人或別的事情上。
王小波寫過這樣一段話:
“傍晚時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寂寞而凄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
你是否有類似的經歷?
午睡後醒來的一瞬間,屋子裡只剩下你自己,有一種被整個世界拋棄了的感覺。
獨自一人看黃昏,看月亮,看風看雨看人世間,這些瞬間都讓你有種“與外界隔開”的錯覺。
實際上,這種孤獨才是人生的常態。
誰不是一邊對抗孤獨,一邊與孤獨和解呢?
今日話題:
你常常會感到孤獨嗎?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