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說過:“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我們習慣把獨來獨往和“貴氣”聯繫在一起,認為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是難能可貴的精神。
可是如何獨處,很少有人去研究“其方法”。
《老子》里寫道:“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一個人可以從一而終地做到慎獨,那麼就沒有什麼失敗的事情了。
建議你,管好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把握人生的每一個環節,最終成為人生的贏家。
01
第一,守好“初心”:幫助別人,不計回報。
什麼是初心,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善良是人的本性,如果弄丟了,就會迷茫。做一次壞事,就可以為人生增加一道傷痕。
有這樣一個歷史故事:周文王派人去挖池塘。工人們在池塘里發現了一些人骨。
工人們說:“這些骨頭,沒有人管了,丟到郊外去吧。”
周文王說:“不行,需要重新安葬。我就是全天下的管家,怎麼能說‘沒有人管’呢?”
周文王的話,一傳十、十傳百,天下的百姓都聽到了。大家都給他點贊:“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於人乎?”
沒有人監督周文王,但是他主動承擔了天下人的責任,不把任何一種善良弄丟,因此他贏得了天下。
不要計較有沒有回報,如果你堅持做行善積德,所有的好事,都會自然發生。
02
第二,守好“手腳”:遵守規矩,自我約束。
《君子行》里寫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看來,我們在瓜田李下,要管好自己的手腳,不要有採集的動作,也不要有俯身的動作。你的腳,要小心,別把地上的東西踢壞了。
在《溫州晚報》里,有這樣一條消息:家住鹿城區新城的張女士,把車停在新源路,然後就辦事去了。
等她回到車上的時候,發現雨刷器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着:“不好意思,不小心擦到您的車。因為沒有找到您的聯繫方式,加上我有急事,就離開了。涉及到費用問題,請您主動聯繫我。”
後來,大家聯繫到了留紙條的陳先生。他非常開心地接受了一切責任。
有道是,無規矩,不成方圓。
但是你要認真想一想,如何執行規矩?不能百分百靠制度和法律約束,更應該靠自覺行動。
我們都有手腳,但是不能只懂得用手腳去賺錢,甚至做扒竊的事情,而是控制手腳,有所為,有所不為。
03
第三,守好“眼睛”:發現美好,讀書寫字。
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
當我們讀書的時候,其實是從書本中尋找美好的一面,同時給自己帶來氣質、笑臉。
如果有人罵你幾句,狠狠地瞪你一眼,你還能回之一笑,說明你有大的格局,也真正發揮了眼睛的作用。
比方說,森林裡,老鷹抓住了兔子。有人說,老鷹太殘忍了,太可惡了,太沒有愛心。有人說,老鷹終於長大了,學會了生存技巧,叢林法則,真正發揮作用了。
同樣一件事,有人厭惡,有人喜歡。不是因為事情本身太多變了,而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為什麼有的人去風景區,抱怨人頭太多,而有的人,樂此不疲?也就是眼睛的作用不同,心態不一樣。
看過一件軼事。
文學家王爾德去花店的時候,發現櫥窗里的花太擁擠了,於是向店主索要幾朵花,然後說:“它們太擁擠了,我想讓他們輕鬆一下。”
一句詩情畫意的話,讓店主欣然接受了建議,也提醒了智慧的力量。
眼睛裡總是看到骯髒的東西,是因為你的智慧不夠。如果你獨具慧眼,那就能夠常常慧眼識風景。
04
第四,守好“耳和嘴”:與人交談,不揭人短。
《呂氏春秋》里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名弟子從遠處歸來,第一時間就來拜訪孔子。
孔子問:“你的祖父還健在吧?”
又問:“你的父母還好吧?你的哥哥弟弟都好吧?你的愛人和孩子都好吧?”
孔子主動發問,讓弟子感覺到了關愛,並且能夠藉此機會,好好傾訴一番。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但是我們害怕被人以訛傳訛,因此不會輕易對外人說起。只有高尚的人,才值得我們信任,並談及家事。
嘴巴是用來問候和祝福的,而不是用來怒罵、責備、挖苦諷刺、含沙射影的。同時,耳朵是用來聽音樂、聽美談的,不需要“隔牆有耳”。
有道是,“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管好自己的嘴巴,如果無話可說,就沉默。如果不知道如何交談,就學會傾聽。
人人都有短處,但是我們不要去計較,要堅持這樣的做法——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把握了言語的尺度,你的人脈就會成功。你就能順利地與任何人合作共事。
05
這一生,學會慎獨,你就贏了。
什麼是贏?什麼是輸?真的不能用金錢和地位來衡量,而是要用精神和心態來體現。
一個有奉獻精神的普通人,比一個唯利是圖的富豪,更加成功。比方說,靠踩三輪車,幫助窮學生圓夢的白方禮老人;拿起筆,用文字喚醒世人的魯迅先生。
人在做,天在看。任何事情,不要自欺欺人,一輩子做好事,人欺天不欺。
世界很大,人很多,但是可以成就你的人,只有“你”。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