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心 來源:美篇App
徘徊在故鄉的老屋,滿是青苔的地板,斑駁的青石經風歷雨,露出歲月的包漿,散發著歷久的鄉愁,綿延向無窮的遠方。仿若歷史的長流,凝固為青苔,為歲月,為鄉情。
俗話說:父母健在,是老家;父母仙逝,是老宅。
在外地工作的遊子,對老家有一種思念之情。我離開故鄉雖然已過去幾十年了,而故鄉的老屋在我腦海中卻越發清晰。
老屋坐落在竹林的環抱之中,空氣新鮮,景色優美。由於房間多,環境幽靜,大部分的時間裡,我們兄弟姐妹在庭院做作業、看小人書、做遊戲。因為庭院里有一個天井,溫柔的陽光從天井照射進老屋,使得庭院顯得格外寬敞明亮。
老屋後院是觀景的好地方。春天,桃花的芳香令人陶醉;夏季,竹林清風,沁人心脾;秋季,沉甸甸的香梨壓彎了樹枝,鮮嫩可口,隨手可摘;冬季,霜降後收光了茶籽,正是茶花綻放的時候,茶花白茫茫一片,十分壯觀。
老屋孕育着父母的愛情,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溫馨的家。父親是一位老會計,嚴格認真,一絲不苟。但比較任性,脾氣急躁。可母親從來不計較,總是以寬厚、仁慈之心溫暖父親。
父親堅毅的性格,決定了家庭發展的方向;母親的溫柔賢惠,決定了家庭的氛圍。父親是家裡的“主心骨”“頂樑柱”,母親是家裡的“調節器”“供氧機”,一剛一柔,剛柔並濟。
父母之間的互相關愛,特別體現在三年困難時期。那時生活艱難,一日三餐都是吃糠咽菜、喝稀飯。稀飯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母親給父親盛稀飯時,總要用勺子撈下面濃稠一點的,因為父親每天工作十分辛苦,幾乎每天晚上算賬都要到深夜。
我們兒時玩得最多的便是捉迷藏。記得有一次我玩捉迷藏太投入了,把5歲多的弟弟弄丟了,到處找也找不着。就在這時,一隻老母雞生完蛋,“咯咯”地叫着從柴火間飛出來報喜。
也許是母雞的叫聲把弟弟吵醒了,只見弟弟雙手揉着眼睛也從柴火間走了出來。原來弟弟藏在柴火間里,見沒人去找他,就睡著了。當時我太感謝老母雞了,是它幫我找到了弟弟。
記得老屋廳堂設有祖宗牌位,父母經常在牌位前教我們兄弟姐妹做人要明事、明禮、明法。按家規矩,每年的清明、冬至,每月的初一、十五是敬祖日;而每年的大年初一是祭祖日。
記得大年初一這天,全家人凌晨4點起床,洗漱完畢,穿新衣、戴新帽。女人們在廚房準備祭祖供品,男人們在廳堂的祖宗牌位前,焚香點燭,燃放鞭炮,行跪拜禮,開始祭祖。長輩誦讀祖訓和家規,小輩們背誦列祖列宗英名,歌頌他們對家族的貢獻,可謂莊嚴、肅穆。
祖訓、家規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後來的人生經歷中,起到了“方向盤”的作用。每當想不開、放不下,為權、為名、為利而苦惱時,只要到祖宗牌位前站一會兒,心中自會有另一種答案。
故鄉的老屋,好像是自己心靈的一個驛站。一切是那麼詩情畫意,顯露着故鄉的特質,發散着故鄉的風韻,釋放着故鄉的特有氣息。踩着腳下的石板路,徘徊在在寂寥的院子里,別有一番訪古探幽的情趣,生髮出時間悠遠的禪意,陶醉於故鄉無限的詩意。
故鄉的老屋對我來說,是一種思念,是一種記憶,是一種回味,醇厚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