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說過:“人是被習慣所塑造的,優異的成績來自於良好的習慣,而非一時的行動。”
好習慣可以成就非凡的人生。
好習慣,是指長期堅持做有益於自己、他人和社會的事,但這“堅持”二字,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一書中,提到培養好習慣分為三個階段:反抗期,不穩定期和倦怠期。
下面總結了8種方法,可以治療在這三個階段中,可能會出現的“不適”癥狀,幫助你從根本上培養更多的好習慣。
反抗期
這個階段可能會出現:三分鐘熱度、抵觸情緒、想立刻放棄。
主要原因是,執行難度超出能力範圍。解決辦法是降低難度,把難度降低到任何人都能輕鬆做到的程度。
具體做法:
01
一次培養一個習慣
“太貪心”是失敗的首要原因,很多人想同時培養兩種或以上的習慣。例如一個人想減肥,可能會從控制飲食和運動這兩方面入手。
這是正確的,但剛開始就同時培養多種習慣,等於承受多倍壓力,除非這個人意志力過人,否則由於太辛苦,最終只會加大他放棄的概率。
我們可以先挑戰一個習慣,待習慣穩定或達成既定目標後,再挑戰下一個。
02
讓新習慣“易見易行”
《小習慣》的作者曾提到:“無法養成習慣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沒有意識到‘前一個習慣’的重要性。”
要知道,習慣也是有“連鎖反應”的。也就是說,前一個習慣是一個“提示”,它會指引我們接着去做下一步,從而培養新的習慣。
比如你想讓自己每天養成睡前看書的習慣,就要先習慣每天把一本書放到你的床頭柜上。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一個“每天都重複多次的動作或事情”作為提示,讓它觸發新習慣。
例如你想培養微笑的習慣,那麼當你每次對着鏡子整理儀容時,就提醒自己展露笑容。
在反抗期這個階段,我們最重要的是讓“提示”出現在更顯眼的地方。看到它,我們就會順手去做下面的事。
而且剛開始時,新習慣越簡單越好,只要簡便易行,毫不費力,只有我們的潛意識不抗拒,新習慣才能堅持得更長久。
03
增加新習慣的吸引力
培養一個好習慣,初時我們是看不出成效的,而且還會讓人不舒服。那我們是否能增加好習慣最初的吸引力?
《掌控習慣》的作者提出了一種“喜好綁定”的方法,並舉了個例子:
一名電氣工程專業的學生,非常喜歡看某電視節目。為了培養運動的習慣,於是在家中的電動腳踏車上,他專門編寫了一個程序。
每次只要他以一個很慢的速度,勻速蹬腳踏車,腳踏車就會自動連接上電視,並打開他最愛看的節目。
即便最初不喜歡這個新習慣,但只要付出微小的行動,就能享受後面滿懷期待的事情,那麼我們也會樂意堅持下去。
不穩定期
這個階段,我們已經能慢慢適應開始時產生的不適感,但由於不穩定,人容易受影響。所以此時我們要遠離不良習慣和環境,並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習慣模式。
04
讓壞習慣“難以施行”
有時我們培養不了好習慣,是因為壞習慣在無形中阻礙了好習慣的發展,只要抑制壞習慣,或增加實行壞習慣的難度,好習慣也能逐漸培養起來。
就像拖延,當我們增加拖延的難度,讓它難以延續,我們做事的效率也會隨之提升。
雨果寫《悲慘世界》時,脫光身上的衣服,把自己關在房裡,還讓僕人把家裡的衣服拿走。
這樣他就不能外出,逼着自己寫,最終他遵循了與出版社的約定,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悲慘世界》這部巨著。
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利用外部力量,例如監督和獎懲的機制,來增加實施壞習慣的難度。
05
靠近“成功人士”,並遠離“不良環境”
《勸學》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人,是環境的產物。周圍的人和環境,會對一個人產生極大的影響。
我們想培養好習慣,就多向已經有這些好習慣的人士靠近,或者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
同時也要遠離會破壞好習慣實施的環境,減少不利因素對我們意志的侵蝕。
06
追蹤習慣,找到更合適的模式
好習慣短期內可能不會帶給我們收穫,但我們也可以“人為”記錄成果、追蹤習慣,讓“看得見”的進步給予我們源源不斷的動力。
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樊登,以前為了培養“每星期讀一本書”的習慣,在每讀完一本書後就會發一條朋友圈:2019年第28本書、2019年第29本書……
看着這個數字不斷遞增,他就會特別自豪,因為自己又讀了一本書,有時為了堅持閱讀,他還會讀一些簡單的書來湊數。
但不久後,他發覺讀簡單的書滿足不了閱讀需求,於是他修正了閱讀模式,又去讀那些符合自己口味和能力的書籍。
所以檢視習慣記錄,還可以助我們改善和找到更合適的習慣模式。當習慣模式越來越符合自己的性格和喜好,我們才能從中找到更多的樂趣。
倦怠期
日復一日的習慣,容易讓人懈怠。所以在最後“倦怠期”這個階段,可能會有提不起勁,找不到意義的空虛感。
此時我們可以這樣應對:
07
彈性培養,增添變化
計劃,可以助我們按一定的秩序去培養習慣,但現實中,會經常發生“突發情況”中斷我們的計劃和行動。
如果因執行不了計劃而產生心理負擔,長此以往只會增添我們的挫敗感,繼而無力再堅持,最後當然容易招致失敗。
我們可以事先設定“例外規則”,把“例外規則”和“計劃”結合起來靈活運用,彈性培養習慣。
例如,你想培養學習英語的習慣,也計劃每天上網學習英語課程一小時,但偶然有天你心情低落,那就聽英語歌曲二十分鐘也沒關係。
即使沒有“突發情況”,有時我們也可以花些心思,改變一下習慣執行的形式、時間、內容或者環境:
獨處時,可以看英語小說;坐車時,可以聽英語新聞;疲累時,可以看英語電影……
把單調重複的習慣模式變得豐富多彩,也會有助於我們提高執行習慣的積極性。
08
謹記初衷,尋找意義
《哪有沒時間這回事》的作者紀元在書中這樣說:“聰明的堅持者在探索嘗試期努力地發現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決不會‘在一棵樹上弔死’。”
他有個朋友,跑步跑了兩個多月後,轉而去練習游泳,沒多久她又放棄游泳,在住所里跳起了健身操,現在她不但跳健身操,還增加了力量訓練的項目。
她看似什麼都做不長久,但實際上,她卻始終堅持“做運動”。
她時刻謹記“堅持運動是為了身心健康”的初衷,所以才不會盲目地堅持某個行為,而是一直變換着鍛煉的方式,以免自己對運動產生厭惡感。
當我們清楚知道培養習慣的目的,找到了堅持的意義,才能更好地治癒習慣一成不變帶來的無聊感,順利渡過倦怠期,並成功把習慣潛移默化進我們的生活。
聽過一句話:“人生不過是無數個習慣的總和。一旦對生活有了掌控感,一系列的積極變化就從此發生。”
每個微小的習慣,都潛藏着改變人生的巨大力量。
願各位學會掌控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習慣,在好習慣的帶領下,不斷成長突破,創造人生無限的可能!
作者簡介:片片飛紅,一個只想遨遊在閱讀和寫作中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