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與冷漠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頑疾”。
生活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每個人都會寂寞,但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寂寞。無論是在抵抗不公的世界,還是擁抱暖色的陽光,都無論對錯。
“獨居”一詞含義像是“孤獨的居住者”,一個人待在空蕩蕩的房間里,除了周遭的物品,好像就沒有別的聲音存在了。
獨自就餐,獨自生活,看起來是極其自由的,但是這種失落感,也只有孤獨的人才能讀懂,內心和情感的匱乏,也使得每一位獨居者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部《獨自生活的人們》是鬼才導演洪成恩的處女作,它沒有去迎合社會潮流、觀眾口味的芝麻故事。
而是獨具匠心地為我們展現了這個世界的另一種人,以獨行者的視角向我們揭露了這個社會,“平靜生活下不為人知的一面”。
故事的開頭描述了女主的生活狀況,作為一名獨居青年,她始終保持着獨來獨往的作風,一個人擠公交上班、一個人漫步在人山人海的街道上。
她是堅強的,儘管會遭受到一些惡意的眼光,但她總會一笑而過。因為她明白,“不是同一類人”,大部分人選擇過群居生活,享受着愛和關懷,他們是積極的,融入到這個社會裡,自然會以自己的標準去打量那些不合群的人。
但人與人總是不同的,這個社會也有着特別的人群,他們沒有找到可以攜手前行的人,由於自我的缺失,從而選擇將靈魂放逐。也許,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整部影片圍繞着女主一個人,但絲毫不妨礙,導演想要表達的觀念。
女主帶盒飯回家吃,不理會打招呼的鄰居,始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生活,看吃播、追劇、睡覺,彷彿周遭的一切都與她無關一樣,她只有隨心所欲地過好自己的生活。
從她的身上也折現出了,一個群體的影子------“獨居青年的影子”。無論何時,你會發現,孤獨是如影隨形的,它充斥着每一個人的生活里,我們也無法讓它消失,越看女主的表演,愈發覺得揪心,甚至窒息,一如當下的現實。
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科技在發展,一切都在朝着美好的宏圖發展。
也許,你會想現在的生活是令人讚歎的,但你有沒有想過?通信技術的成熟理應讓聯繫更便捷,但事實上,並沒有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緊密,反而更疏離了。
曾經的人們,一個“鞠躬”的動作就能將兩個毫無相識的人聯繫起來。現在的人們,似乎每個人都成為了匆匆的過客,看似打過照面,實際上,沒有一丁點聯繫,人與人之間像是有着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
影片不僅講述了女主的不同,是“異類”的存在,周圍的鄰居的生活也沒有表面看起來的光鮮亮麗,他們也有一點心理問題。
女主上司對待工作是要求面面俱到,不能有一點錯誤的病態,他對周圍的人是苛刻的,後來,由於高強度的工作,也使得他精神充滿恍惚,變得緊張兮兮。
最終,是病痛的身體打敗了他的原則,他逐漸變得佛系,生活也隨之改變。
上司的結局是美好的,象徵著一位走入迷途的人,在長時間的原地打圈中,終於撥開迷霧,找到了方向。
另一位實習生卻因為工作壓力,產生了幻聽,她只能辭職了事。她的經歷仿若是一個固執地堅持的人,一個人單打獨鬥,卻沒能逃脫現實,快樂是與悲痛並行。
影片中的每一個人結局各不相同,導演也時刻將獨居一詞貫穿始終,不僅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獨居的現狀,也揭露了獨居背後黑暗的一面,極致的孤獨下,人會發生什麼?
害怕孤獨,往往會被孤獨所吞噬
最終,鄰居無聲無息的死亡,為我們解開了這一答案。
鄰居是可悲的,他非常期盼能和別人一起吃飯、互相談談心,儘力去擁抱這個世界,企圖用美好的問候換來一絲善意,卻發現“沒有一個人,他也只能孤獨的死去,仿若從來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一樣”。
整片是壓抑的,大部分暗色調的場景和低沉的音樂搭配,看完的感受就是這群獨居的人將自我封閉,從世界抽離出來,當孤獨成為常態,自我又何處找尋?
直到影片結尾,女主把“窗帘拉開,讓陽光透進來”,才使得這部劇沒那麼致郁,也許,只有自己走出來,走出這個蝸居,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救贖。
當人失去對周圍世界的信任和好奇,就會活在一個規整的灰色世界裡,每個人本不是一座孤島,只是由於一望無際的大海的存在,才使得我們被迫逃離。
也許,我們都想改變,但是由於種種願意,還是選擇了逃避。我們本不是一個冷漠的人,只是,經歷得太多,生活的重擔壓得人無法呼吸,所以我選擇了孤獨,選擇了一個人承擔。
故事的最後,這群孤獨的人也和自己和解,生活也在慢慢發生改變。
圍繞在獨居青年身邊的也不再是冷漠的言語,他們在擁抱孤獨後,終於,擁抱了彼此,互相幫助,給平凡的生活增添一點善意。
“喜歡獨處也好,是逃避也罷,這都是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無法一個人獃著,那麼就找到適合的狀態,然後繼續生活下去”。
謝謝觀賞,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娛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