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有“永新一枝花”之称的贺子珍来到了井冈山,成了井冈山上第一位红军女战士。两个多月后,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也来到了井冈山。经过大半年的接触和了解,毛主席和贺子珍结成了革命伴侣。后来在中央苏区,毛主席受到了李德的排挤,失去了对红军的指挥权。李德的瞎指挥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毛主席对此心急如焚,多次提出建议,不要和敌人死打硬拼,要充分发挥红军机动灵活的战术,但李德和博古都没有听从。这一段时期,毛主席的内心十分苦闷,贺子珍想了许多办法劝慰丈夫,给了毛主席很大的支持。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之后,贺子珍和毛主席一起离开苏区,开始长征。部队进入云南的时候,贺子珍因为救治伤员被敌机投下的炸弹炸伤,鲜血直流。
卫生员包扎之后,贺子珍对众人说:“我负伤的事情,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的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因为贺子珍的伤很重,大家没敢隐瞒,毛主席很快就赶了过来,疼惜地握着妻子的手对她进行安慰和鼓励。贺子珍对丈夫说:“润之,把我留下,你们前进吧!”
“子珍,你不要那样想。我和同志们,绝不会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毛主席坚定地说。不久后医生赶来,给贺子珍做了手术,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只取出了一些较大的弹片,还有17块小弹片无法取出。之后一段时间里,贺子珍不得不躺在担架上行军。伤势稍微好转后,她就不坐担架了,咬着牙坚持和大家一起前进,靠着顽强的毅力,走完了长征。
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贺子珍生下了女儿李敏。一年之后,贺子珍不顾毛主席苦劝,离开延安前往苏联。当时贺子珍为何执意要离开延安呢?陶铸的爱人曾志在自己回忆录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老惦记着贺子珍,可又不敢贸然提她,没想到有一天,毛主席竟主动地说起了她。毛主席感叹道:“我同贺子珍还是有感情的,毕竟是十年夫妻嘛!”“那为什么要离开呢?”“不是我要离开她,而是她要离开我。她脾气不好,疑心大,常为一些小事吵架。”
“有次一位外国女记者采访我,美国人开放无拘无束,我也爱开玩笑,我们又说又笑,这就激怒了贺子珍,她不仅骂了人家,两人还动手打了起来。我批评她,我们两人吵得很厉害,一气之下贺子珍说要去西安,然后到苏联治病。我希望她能回来,写了封信,派警卫员送到西安并接她回来。但贺子珍不回,却捎回一方白手绢,上面写了诀别信,不久她就去了苏联。这封诀别信,至今仍旧保留在我的铁箱子里。”
从曾志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来,贺子珍当时离开延安主要是因为和毛主席产生了误会,同时到苏联看病和学习也是一个方面。贺子珍到达苏联后,医生在给她做了检查后告诉她,由于耽搁的时间比较长,子弹现在已经长进肉里,强行取出的话,风险很大,很有可能会伤及神经。这样一来,贺子珍就没有做手术。这17块弹片后来陪伴了她一生。
离开延安的时候,贺子珍已经有了身孕,到达苏联后不久,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为柳瓦。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孩子的出生给了贺子珍很大的精神慰藉。但不幸的是,小柳瓦半岁的时候,就因病夭折了。痛失爱子,贺子珍十分难过。1939年秋天,周总理夫妇前往苏联治病,毛主席委托他们给贺子珍带去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了”。
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后来回忆说:“收到毛主席的信后,贺子珍精神上非常苦恼。但她又很傲,不肯主动写信给毛主席。我从苏联回国的时候,说我可以帮她带信给毛主席,她说不带。”虽然说和贺子珍已经不再是夫妻了,但毛主席对她依然很挂念,为了不使她在异乡太孤独,毛主席把女儿李敏送到了苏联给她作伴。
女儿的到来给贺子珍带来了不少快乐,她的心情也逐渐开朗起来,这一时期,贺子珍学会了跳舞,也试着打扮自己。改变之后的贺子珍光彩照人,有不少人对她展开了追求,但都被她拒绝。苏德战争爆发后,贺子珍带着李敏从莫斯科搬到了几百公里之外的伊万诺夫城,这里物资极为缺乏,贺子珍母女吃了不少苦。1947年8月,经过毛主席同意之后,贺子珍带着孩子回到了东北。
贺子珍的外孙女孔冬梅说:“根据妈妈回忆,那时候外婆曾经考虑过要开始新生活,她曾向一位老战友讲,她有两个心愿:第一,不要因为她曾经做过‘第一夫人’,就把她‘禁’起来;第二,她希望见一见外公,说句话,握个手就行。”
贺子珍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就在东北给她安排了工作。此时毛主席和江青已经结婚9年了,贺子珍知道自己和毛主席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了,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准备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她决定就此事征求一下女儿的意见,于是就问:“娇娇,妈妈给你找个爸爸好不好?”12岁的李敏当即大喊“不要”。贺子珍把女儿搂在怀中大哭了一场,从此放弃了再婚的念头。
这件事情被李敏的女儿孔冬梅写进了自己《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一书中。贺子珍回国后的第二个心愿就是再见毛主席一面。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心愿直到12年后才实现。1959年,毛主席派人把贺子珍接到了庐山,这是二人从延安分别22年之后第一次相见。贺子珍的心情十分激动,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哭。
毛主席见状就劝她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贺子珍这才慢慢平复了心情。毛主席问了她在苏联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贺子珍一一作了回答。后来毛主席又问:“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贺子珍哽咽道:“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贺子珍又问了毛主席的一些情况,二人谁都没有提及江青。
这次庐山分别之后,贺子珍和毛主席再也没有见过面。之后女儿李敏成了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往来于上海和北京之间,传递消息和礼物。1972年贺子珍因病住院,毛主席得知后特意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8000元,派人赶到上海送给了她。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前,李敏赶到父亲身边,此时毛主席已经无法说话,他努力向李敏比了一个桂圆的手势,李敏知道爸爸是放心不下母亲,因为贺子珍的小名叫“桂圆”。虽然当时由于误会和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了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分离,但毛主席对贺子珍一直心存挂念,去世时还牵挂着她。或许,在毛主席心中,早已经把贺子珍当成了自己最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