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科技網觀察]高端化,是中國家電和消費電子品牌在登頂全球市場過程中必然要走好的一步。不過,這一步並不好走。原因,在丁科技網看來,對於當下的中國品牌而言,更多不在於技術創新和品質提升,在這方面,中國家電和消費電子品牌,特別是頭部品牌,已經很卷。難點在於如何讓消費者接受而不被討厭,最近的小米,或許能給到一些參考。
丁科技網注意到,最近幾年,當一些品牌提出要推出「高端產品」後,常會引起一些吐槽:「什麼高端啊,不就是要賣得更貴嗎?」不排除其中有「帶節奏」的情況,但這些吐槽也不算完全沒有來由,畢竟,更早幾年,一些產品的「高端」其實就是漲價,並沒有相應的技術和品質提升,類似的情況給市場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拉高了中國家電和消費電子品牌高端化的難度。以家電為例,在不少垂類中,多數品牌在拼價格,走高端化路線的品牌好像變少了。
小米,作為家電和消費電子領域相對年輕的品牌,今年以來,高端化的路徑卻顯得比以往更順暢。
事實層面看,丁科技網注意到,最近一段時間與小米產品有關的多條消息,都與「高端」關聯。
比如,有機構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擠進了高端電視市場前五,儘管份額僅5%,與前四品牌還有差距,但畢竟同三星、lg、海信、tcl一樣成為了高端榜單中能夠被提到名字的品牌,不再是「其他」。
(第二季度全球高端電視出貨量份額,小米在其中排在第五,份額5%。圖: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counterpoint research&dscc)
距離現在更近的消息則有:預售價達到81.49萬元的小米su7 ultra量產版,在未正式發布的情況下就做到了開啟預訂10分鐘,小訂訂單超3680台;小米15系列,儘管起售價從小米14系列的3999元上調到 4499 元,但仍然以快於小米14系列的的速度達成了銷量破百萬的成果,在發售的首個周末,就去到了4000-6000元價位段第一的位置;還有,小米手機今年第三季度收入475億元,同比增長13.9%,出貨量4310萬台,同比增長3.1%,額高於量,正通常被認為是高端化奏效的表現。
數字是很枯燥,但也很能說明問題。從以上消息來看,小米旗下具備代表性的產品、作為「人車家全生態」主力的手機、電視、汽車,都在高端化進程中有顯著成效。
小米的高端化今年為什麼有成效?除了技術實力的提升和展現外,常見的觀點有兩個:一是在消費主體的更迭下,小米抓住了更年輕的z世代,讓他們接受了小米的「高端」;二是抓住了機會,藉助了汽車發布之後帶來的高端勢能。
在丁科技網看來,這些都有道理,但還不算全面。丁科技網認為還有兩個原因:
一是聚焦用戶訴求,提供了參與感和獲得感,更根本來說是情緒價值。
比如,米家的雙區洗雙洗烘洗衣機,起源於米粉在小米雷軍賬號下留下的一張草圖,在幾個月後,相應的產品出現了,當時小米得到最多的評價就是「聽勸」。
小米自建空調工廠的做法,其實也類似,因為在那之前,「品質」是用戶對小米空調的集中訴求。
這些做法,不單單是能讓用戶有更好的使用體驗,更重要的是會讓用戶感覺自己被讀懂和尊重,用戶說到,小米做到,大家自然是開心的。同樣重要的是,小米不僅做到,還把「讀懂和尊重」說了出來,在公開場合有直接表述。
在這方面看,一些家電和消費電子品牌要麼過於自我忽略了用戶真正想要的,要麼雖然滿足了需求但不擅長表達。
二是小米今年明顯是在做「高端品牌」,而不止於某一類「高端產品」。
這和多年前的小米是有差別的。早前的小米,主要是要做某一類高端的產品,比如高端手機,又或者高端電視,這也不是不可以,但單純某一兩類產品做高端,就會與當時小米「性價比」的形象有衝突。
當前的小米,看起來是有轉變的,他的做法是以提升品牌形象為主,在這個基礎上,把高端的品牌形象賦予旗下產品。有一些細節,或許可以作為佐證。比如,雷軍在提升他的衣品,從「程序員」走向「西裝暴徒」,而作為品牌形象的「天然代言人」,又經常出現在發布會上,就很可能潛移默化改變外界印象;前面提到的自建空調工廠,以及造車,甚至更早的自研晶元、自研系統等等,都是在持續樹立小米的技術和品質印象,在早先的「性價比」標籤上,再逐步推動「高品質」深入人心。包括汽車要對標超跑,手機重新對標蘋果,其實也應該有類似的意味。
在這裡,一些品牌還像早前的小米,做一類或幾類「高端」產品,並非不可行,但收效很可能更緩慢。
其實,小米的方法應該也不難學習,最重要的很可能還是眾多品牌一直在提及但仍然需要提升落地能力的兩句話:「以用戶為中心」,「傾聽用戶的聲音」。(丁科技網原創,轉載務必註明「來源:丁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