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傳來噩耗,國際級運動健將,中國場地自行車名將徐超的母親,宣布了他離世的消息。
中國場地自行車運動的一大損失,他是我國場地自行車史上的佼佼者,但是小編更加心疼他的家人。
因為他才結婚一年,還沒有讓自己老婆享受婚姻;沒有讓母親抱上孫子,反而是白髮人送黑髮人。
去世前徐超還在為全運會而集訓,曾當眾立下一個承諾,但是這個夢想卻永遠地停留在了2024年的冬天,令人扼腕嘆息。
體壇名將徐超
雖然今年巴黎奧運會我國男子場地自行車團隊賽只獲得了第7名,但是能取得較大突破實屬不易,而徐超則是推動這項運動前行的一大功臣。
從2007年邁進了閔行區少體校的大門,到奪得城運會冠軍只用了4年。
2011年,年僅17歲的徐超在第七屆城會上奪得男子賽冠軍,這顆冉冉升起的新星,開始吸引人們的目光,也獲得進入國家隊的機會。
進入國家隊後,徐超的競技水準如同火箭般急速上升。先後在仁川亞運會和里約奧運會上創造了歷史。
成為了中國場地自行車史上,第一位進入奧運前八的選手。雖然最終只取得第六的成績,但也是前12名中唯一的亞洲面孔。
這個成績不僅屬於他個人,也標誌著我國場地自行車運動的一大突破。
然而在東京奧運會的賽場上,徐超雖然以9.584秒的成績順利晉級,最終卻未能進入16強。
東京奧運會之後,徐超的職業生涯開始逐漸從運動員轉型為教練員,身兼隊員和教練的雙重身份,肩負著更大的責任和期望。
他將自己的經驗和熱情傾注於年輕隊員的培養,希望能夠帶領他們走向更高的舞台。
徐超心裡一直有個未盡的願望,那就是在全運會為上海隊贏得男子短跑金牌,打破上海隊金牌為「零」記錄。
在今年7月上海體育局的一篇文章中,他曾公開表示:
「男子團體競速這個項目,我們還沒有取得過全運會金牌,在我職業生涯的轉折點上,我希望能夠去實現這個目標和夢想。「
可惜徐超再也無法帶領上海自行車隊創造新的輝煌,視徐超如親子的教練又會是何種心情。
雖然他無法親身實現這個夢想,但我們相信,他的隊友們,他的後輩們,會帶著他的這份期盼,繼續努力,為上海,為中國,贏得更多的榮譽。
2024年11月5日,徐超剛剛度過了他的30歲生日。慶祝生日的快樂還沒完全消散,僅過5天,不幸的車禍卻殘酷地奪走了他的生命。
12月10日,徐超媽忍不住顫抖著手,登錄了兒子的社交賬號,公布了一條讓人心疼的消息。
一張告別儀式的照片,無聲地訴說著無盡的悲痛。
照片中,徐超的遺像擺放在靈堂中央,他曾經佩戴過的、象徵著榮譽與夢想的自行車頭盔,靜靜地躺在骨灰盒上。
周圍環繞著潔白的百合花,彷彿在為他送上最後的祝福。
上海市體育局和閔行區青少年體校送來的輓聯,讓現場更添了幾分悲傷。
「他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希望,是我一生中最深的牽掛,我無法想像,那個總是微笑著叫我「媽媽」的兒子,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
這文字間,滿是媽媽對兒子的思念之情,還有接受不了失去的痛苦。
她回憶起兒子生前的點點滴滴,回憶起他對自行車的熱愛,回憶起他為國爭光的夢想。
她感慨地說,看得齣兒子對騎自行車那股狂熱,他活得挺有責任感,挺有擔當的。
在靈堂的花束中,一束寫著「吾愛」的花束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徐超妻子送上的最後的告別,短短兩個字,卻包含了無盡的愛意與心碎。
徐超的岳父岳母則獻上了一條輓聯,上面寫著「賢婿徐超」,默默地流露出他們心中的哀傷和遺憾。
徐超走了,這對中國自行車界是個大遺憾,讓喜歡他的人心裡一直難受。
雖然他已經走了,但他對騎車的熱愛,還有他為了夢想而奮鬥的精神,總會一直鼓勵著我們。
願徐超一路走好,天堂沒有車禍。
願他的家人能夠早日走出悲痛,帶著徐超的夢想,繼續前行。
意外是體壇運動員的「奪命符」,因為意外使運動員年紀輕輕就離世的不在少數。
張志傑
2024年6月30日的夜晚,對於中國羽毛球界來說,註定是一個沉痛的時刻。
年僅17歲的羽毛球新星張志傑,在印尼的亞錦賽上遭遇不幸,不幸離世。
17歲的張志傑,這位被譽為中國羽壇未來之星的少年,正與一位日本選手展開激烈角逐。
他場上拼搏時,命運給他玩了個狠的。
比賽中途,張志傑突然倒地,身體開始不停顫抖。
這時候他還緊緊握著球拍,努力想要站起來和敵人決鬥。
觀眾們驚得全場寂靜,只能聽到緊張的身體不由自主地顫抖聲和粗重的喘息聲。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張志傑倒地後的漫長40秒內,別說醫療團隊,就是教練想進去也被攔了下來。
就因為場外人員不僅進場這項規定,一條人命在規則和意外面前就這麼脆弱。
40秒後,醫護人員姍姍來遲,但他們並沒有立即採取任何急救措施,而是在現場進行了長時間的檢查。
比賽一結束,他們沒做急救,直接把張志傑抬到了擔架上離開了場地。
我想,哪怕這場比賽不是在我國,換個醫療稍微好點的地方可能都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我國醫院需要搶救病人的,哪怕的「打飛的」都能從很遠的地方把需要的東西送過來。
路上還有交警一環扣一環來儘可能的幫助病人。
再看看印尼醫生的做法,但凡是個合格的醫生,張志傑都有很大概率活下來。
結語
希望意外離世的運動員能引起對運動員健康的重視,無論是生活中還是賽場上。
更希望能更好的安置好他們的家人,不要讓未亡人失望。
信息來源:抖音縱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