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巴黎奧運會閉幕已經過去一個月的時間,但屬於體育飯圈的熱鬧卻至今沒有停止。活躍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的運動員粉絲,幾乎每天都在因不同的矛盾引發爭吵。
「兩眼一睜就是吵架……有比賽也吵,沒比賽也吵。」乒乓球運動員粉絲小野向津雲記者表示,身處其中,有時也厭惡這種風氣。但出於對運動員的喜愛,像小野這樣的粉絲們又很難真正做到對圈子的「斷舍離」。
加之近年來圍繞運動員帶動的體育、娛樂及消費等產業需要大量「粉絲」貢獻商業價值,運動員、粉絲和背後站著的商業勢力逐漸形成了互相綁架又難以割捨的微妙關係。
「莎頭」數據秒殺頂流藝人?
卻意外遭遇內娛「潛規則」
天下苦飯圈久矣,苦的並非對運動員的支持,而是在這過程中產生的虛假與對立。
最近一次飯圈大戰發生在月初。起因是高人氣乒乓球混雙組合「莎頭」(孫穎莎和王楚欽)的一位大粉,被發現在購買雜誌時出現了「先買後退」的情況,疑似銷量注水。
「一般大粉是有『義務』帶頭花錢並公開曬單的,花錢越多,地位越穩。但其實哪來這麼多有錢人,大部分情況都是買完之後曬一下消費記錄,然後再私下退款。」
以此次「翻車」的「莎頭飯圈」為例。
9月6日,以孫穎莎為封面的《時尚芭莎》十月刊雜誌正式開啟預售,截至目前顯示的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預估給雜誌社帶來超過2000萬元的收入。兩天之後的9月8日,以王楚欽為封面的《another man》九月刊雜誌正式開啟預售,根據粉絲總結的數據顯示「半小時全平台累計銷量超過30萬冊」,累計銷售額突破了1800萬元。
「幾乎是秒殺娛樂圈一線小花、小生的成績。」小野感慨。根據一份飯圈人士總結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中國藝人實體雜誌刊物銷售額排行榜中,若以銷量計孫穎莎的成績位列第三,以銷售額計位列第二;若以銷量計王楚欽的成績位列第四、以銷售額計位列第二(不計孫穎莎);二者均僅次於知名演員王一博。
而根據圈內粉絲更新的數據統計,「孫穎莎直接破了(女藝人)紀錄,此前的紀錄保持者是迪麗熱巴的1200萬元(銷售額)。」
粉絲製作的王楚欽雜誌「戰績」海報
亮眼的成績,不僅讓雜誌社和運動員盆滿缽滿,同時也極大地滿足了粉絲的虛榮心。所以當被曝出可能存在銷量造假「醜聞」時,處於事件核心的該名大粉順理成章成為眾矢之的,引發大規模粉絲聲討,甚至引發不同粉絲之間的「甩鍋」「互懟」情況。
背上「粉籍」就要接受「審判」
一言不合就「連坐」
小野也常為自己的偶像購買雜誌,但一般情況下都只買一本留作紀念,同時表示支持。「我就是個最『底層』的小粉絲,沒時間也沒閑錢,能力範圍內就花錢支持一下。主要是回過頭來看攢了一堆『美麗廢物』是真沒啥用,只有下單那一刻是快樂的。」
30歲的小野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用她的話說,「上網是來找樂子的,不是來添堵的。」微博、小紅書、抖音、B站都是她「找樂子」的地方,「有比賽的時候就看比賽,其它時間幾乎就是微博,刷刷超話和首頁關注的大粉。有些是搞二創產出的,有些是搬運資訊的,有的是純聊天嘮嗑的……什麼都看。」
但很多時候小野還是會被飯圈「戾氣」影響心情。她坦言,「莎頭」雜誌這件事就給自己「添堵」了。「網友最擅長把個例上升到群體對立,比如『CP粉本質都是扶貧罷了』,『吹了半天高銷量都是注水的』等。明明不關我事,就因為我背著『粉籍』,就要一同被罵。」
因為「屬性」、或者說「粉籍」,也是目前飯圈內部十分在意的一件事。支持一個人的「唯粉」、支持兩個人的「CP粉」、支持一個隊伍的「團粉」,以及只支持某人而排斥其他人的「毒唯」……粉絲按此自然形成陣營,各陣營之間往往也存在天然的隔閡。
小野在體育圈算是「團粉」,「在別的圈子也當過唯粉和CP粉。」她表示自己曾經多次經歷被「審查主頁」的情況,「因為是CP粉,所以不能去唯粉發的內容下互動。輕則被刪除屏蔽,重責直接被罵。有一次大意了跑錯『陣地』,直接被追著罵了兩條街。」
所以這次「莎頭」雜誌翻車事件,更敏感的一點在於CP粉出現了偏向一方的行為。在飯圈內部,CP粉必須在製作物料、購買代言、線上投票等日常追星過程中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偏向任何一方。
「這次CP粉的大粉翻車,連帶著整個群體被罵,甚至連累跟她關係比較好的另一個大粉被『審判屬性』,都吵上熱搜了。」截至津雲發稿時,處於事件核心的「金小角」在微博已搜索不到。
粉絲群體聲討涉事者「屬性問題」
「『莎頭』是之前路人都知道的程度,但奧運會之後的一系列事件後,粉絲天天鬧著要解綁,矛盾越來越深。」小野表示,「我原本也算路過『嗑一口』,經常在小紅書上刷到兩人的剪輯視頻,後來看粉絲吵架看得頭疼,就不刷了。」
津雲新聞記者查詢發現,截至目前微博孫穎莎個人超話關注量為671.2萬、王楚欽個人超話關注量為637.2萬,「莎頭5114」超話關注量為20萬,累計3.4萬帖子、1.9億的閱讀量。
門票炒至近2萬元:
追運動員比追星都費錢
追星運動員,要打的架遠不止這些。小野表示:「線上打得再熱鬧,無非就是銷號跑路。真正費錢的是追線下,也就是觀看運動員賽事。」
羽毛球粉絲李美對此頗有感觸:「為了看場球,我們倆人花了四千多塊錢。」她告訴記者,「東京奧運會愛上了陳雨菲,然後就入了羽毛球的坑,後來陳清晨也特別出圈,就沉迷了。」
和小野一樣,李美也是上班族,追星也是被運動員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所感染。津雲新聞記者觀察到,李美日常會利用手機「分屏」模式一心二用,一邊看比賽,一邊刷社交平台。很多時候即便是在工作或開車,也會打開手機邊「聽」邊忙,「無聊嘛。」
久而久之,為了能夠親眼感受一下現場氛圍,她決定利用五一假期去成都看一場「湯尤杯」:「光門票倆人就花了四千多,還是半決賽比較『山頂』的位置,基本看不見球,純感受氛圍。」
受訪人提供的觀賽視角
「再加上來回機票和酒店,吃飯、買周邊、順路逛景點等。」李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看個比賽倆人花了一萬多塊錢。」
而這還是「羽球圈」的開銷,換到「乒乓球圈」花費或許更多。無論是李美還是小野都向記者證實,目前在飯圈,以奧運冠軍「莎頭」為代表的乒乓球才是真正燒錢的「頂流」。
8月28日上午,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簡稱WTT)北京站開票後秒售罄,但近千元的最低票價和周邊產品被指「吃相難看」、助長體育「飯圈」風氣,相關詞條一度衝上熱搜。面對質疑,賽事方回復稱:「票價是WTT定的,大滿貫作為頂級賽事票價會高一些。」
賽事官方周邊:1119元的「文創蛋糕」和888元的「乒乓球花束」
但面對回應,粉絲普遍不買賬,小野告訴記者:「同樣的比賽,海外站都會更便宜一些,甚至中國澳門也比北京站便宜。而且就是這兩年漲的價。」
除了官方定價偏高,黃牛炒作的二手天價票也引發粉絲不滿。津雲新聞記者觀察到,在官方平台大麥網正式開票前一天,二手票平台摩天輪就已上架該賽事門票,彼時10月6日單打決賽票麵價為1588元的「B檔票」的二手價格已經炒至12720元,公開資料顯示A檔票最高超過1.9萬元。截至記者發稿時,摩天輪顯示10月6日單打決賽票麵價值為1688元的「A檔票」標價為13359元。
記者在社交平台聯繫了一位搶到票的粉絲,她表示:「票是爸爸幫我搶的,但是這場不一定能看到想看的運動員。所以我們現在準備把票賣了,我爸爸有認識的朋友,正在幫我找決賽的票。」另一位自稱「路人」的乒乓球愛好者也表示,搶到的不是什麼重要的場次,所以能夠成功,「國慶回家順路停留北京,作為路人『開盲盒』看到誰都開心。但是現在的高票價確實是在吃熱度的紅利。」
懷有這樣想法的粉絲不在少數,小野向記者表示:「高票價就是在吃飯圈經濟紅利,毫無疑問。包括1000多塊錢的蛋糕和888塊錢的所謂乒乓球花束,都是擺明要『割韭菜』,吃相難看。」李美也坦言,「全社會都在罵飯圈入侵體育,但他們又在靠粉絲賺錢,上雜誌、賣周邊、投票評獎,賺錢的賺錢,賺流量的賺流量。連賽事官方都迫不及待地『割韭菜』,只能說人人罵飯圈,人人也都愛飯圈。」
從「愛運動」到「愛運動員」
加劇對立只因「向錢看」
「一切都是向錢看。」一位近二十年的體育愛好者告訴記者,「過去網路沒那麼發達的時候,普通老百姓看體育賽事基本只靠電視轉播,關注的更多是奧運會、世錦賽這種大賽。一般也是支持國家隊或者自己喜歡的省隊、俱樂部,不像現在看商業賽的比較多,都是代表個人參賽的,所以支持某個運動員的粉絲也就越來越多,劃分的陣營也就越來越多。」
這位愛好者解釋:「所以奧運會上陳夢奪冠,孫穎莎粉絲喝倒彩,這種情況都不稀奇。」
加劇對立的還有「投票」。李美告訴記者,各大平台日常會推出運動員的投票,給運動員評獎。「多數都沒用,即便是微博之夜這種分量的,很多運動員也不會去領獎,純粹收割流量。」李美回憶此前投票時的場景:「之前追短道速滑,小林(林孝峻)比賽時被惡意衝撞導致失去金牌。我氣不過又吵不過,就想著拉親朋好友一起,多投幾票給他『長個臉』。」
冷靜過後她也向記者坦言:「回頭看確實沒什麼用,但一「上頭」就控制不住情緒了。而且也比不過啊,每次運動員投票,人家孫穎莎和全紅嬋那幾個都是『斷層第一』,但人家也不靠這個拿金牌啊,也根本不來領獎。」
投票雖然不花錢,但組織投票的平台卻能憑此收割流量、招商引資,形成經典的變現模式。「有利可圖,就會加劇比較、引發對立。長此以往為了保證粉絲的穩定性,產業鏈上的得利者就會用各種手段達到『固粉』目的,情緒是最容易被帶動的。有人造謠就有人帶節奏,有人帶節奏就有人信,日積月累下來矛盾越來越深,假的也成真的了。網路戾氣就是這麼形成的。」
而圍繞運動員產生的商業價值,除了廣告、代言、帶貨這些擺在明面上的商業行為之外,更多的是遊走在法律法規邊緣的「灰產」。
「粉絲愛看運動員,就會有站姐和代拍去現場拍攝,去現場就要向黃牛買航班信息和行程信息。這些都要花錢,也同時能賺錢。照片能賣錢,簽名照能賣錢,小卡、海報能賣錢,粉絲製作的人偶和形象周邊也能賣錢……」小野表示,「上到資本、下到最普通的粉絲。飯圈裡的所有人都能靠熱度賺錢。我之前還靠賣轉賣周邊賺『零花』了,所以誰會不眼饞飯圈流量呢?」
(津雲新聞記者 韓煦 圖片為受訪人提供,部分圖片源自網路,受訪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