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2024中國醫藥工業發展大會與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主論壇在上海張江科學會堂舉行。這是大會和產業周首次同期舉辦,以「共創共享共贏 攜手新質未來」為主題。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會上獲悉,近年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研新葯數量躍居全球第二位,技術輸出授權(license out)首次超越技術輸入授權(license in),技術創新國際化能力持續提升。在上海,今年已有6個1類創新葯獲批上市,位居全國第二;並湧現出多個進入國際市場的創新葯,技術輸出授權總金額排名全國第一。
國內新葯研發「同質化」嚴重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註冊管理司副司長王海南介紹,中國創新葯批准數量逐年增加,2018年至今共計186個創新葯獲批上市,與前一個五年相比,增幅近100%。「雖然與美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中國的創新葯數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不再只是仿製葯大國。」
邁向創新葯大國的進程中亦有隱憂。復星國際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啟宇說,對比中美在研新葯管線,美國為5397條,中國為5380條。雖然數量接近,但問題在於我國的原創藥物靶點很少,重複技術路線過多。
「僅僅是pd-1(程序性死亡受體1)這個賽道,目前已批准上市的國外研發藥物也就七八個。我國在這一賽道起步比西方國家晚,可是國內企業一擁而上,已批准上市的藥物有十多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陳凱先也指出了這一「同質化」競爭問題。
在他看來,「同質化」會影響科研產出的效益,還會導致一些寶貴的科技資源利用率不高,有重複和浪費現象。如何糾正生物醫藥產業的「內卷」?陳凱先說:「希望隨著原始創新能力的增強,我們能開闢更多的賽道,發現新靶點、新機制、新類型。生物醫藥研發得到的回報、市場佔有率也會隨之提升。」
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上海肩負兩大重任,一是要成為原始創新的策源地,二是要形成世界級的產業集群。「這看起來是兩個目標,其實是一件事,原始創新和產業領先是相輔相成的。」陳凱先說。
上海產業母基金聚焦創新策源
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上海正加大對生物醫藥項目的早期資本投入,為創新企業注入源頭活水。
上海國投先導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溫治說,今年7月,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正式發布,其中包括215.01億元生物醫藥母基金。它將為創新企業提供「耐心資本」,培育創新生態,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提供全鏈條創新服務。
據介紹,生物醫藥母基金聚焦創新策源,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邁向市場應用。母基金聚焦投早投小,瞄準早期優質項目,以補鏈固鏈強鏈延鏈為目標,引導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構建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生態圈。母基金還將攜手產業龍頭企業,探索設立併購基金,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開展併購投資,整合優化布局,做大做強產業。
大會上,「中國醫藥工業產業鏈供需對接與服務平台」正式上線。為解決醫藥產業鏈中信息不對稱、資源不匹配、供需矛盾日益凸顯等問題,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打造了這個平台。依託大數據、雲計算與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平台構建了一站式供需對接服務矩陣,有望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中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資源的精準對接和高效流轉。平台試運行期間,已吸引超過1000家單位入駐,覆蓋全國超過150座城市。
「中國醫藥工業產業鏈供需對接與服務平台」正式上線
變「借船出海」為「造船出海」
國產創新葯的湧現,讓「出海」成為業界關注的一個話題。記者從大會「醫藥工業全球合作典型案例」展示上獲悉,中國醫藥企業的2021年技術輸出授權總金額為13.85億美元,2022年升至27.71億美元,2023年達到41.96億美元;今年截至10月中旬,技術輸出授權總金額為37.09億美元。在全國各省區市中,上海的技術輸出授權金額佔比最高,為38%;排名第二至第五的省市依次是四川(20%)、江蘇(13%)、北京(9%)和廣東(9%)。
近年來,一批中國企業研發的創新葯越來越多地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以上海企業研發的三款創新葯為例,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今年9月獲歐盟委員會批准,用於治療晚期鼻咽癌和食管鱗癌。它是首個獲批上市的以pd-1為靶點的國產單抗藥物,已在我國獲批10個適應症。
也是今年9月,和黃醫藥研發的呋喹替尼獲日本厚生勞動省批准生產及銷售,用於治療經治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這款藥品已在美國、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獲批,成為上海首個出海全球美、歐、日三大主流市場的原創新葯。
今年1月,復宏漢霖的斯魯利單抗獲印度尼西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於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這是國產抗pd-1單抗藥首次進入東南亞市場,也是斯魯利單抗首次在海外獲批上市。
不過,陳啟宇在演講時指出,中國醫藥企業的國際化路徑大多選擇「借船出海」,大部分好的產品和管線被賣給國外企業,出現「賣青苗」現象,只有極少部分產品能成功商業化,實現「造船出海」。
「跨國大葯企不一定有最強的研發實力,但一定有最強的商業化能力。對比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互聯網和汽車產業,醫藥行業的短板在於缺少跨國企業。」陳啟宇建議,要大力培育本土鏈主企業,推動龍頭企業共建「出海」生態圈,加強國際商業化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