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在穗首場分論壇召開:頂級學者共話國際科學協作

2024年11月15日20:42:05 科學 1873

11月15日,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在廣州的首場分論壇——大科學計劃與國際合作分論壇在生物島舉行。多位兩院院士及來自近20個國家的頂級專家共200餘人,圍繞「大科學時代下的國際合作與共贏」為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大科學計劃與國際合作分論壇的成功舉辦,充分體現了廣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的核心功能定位。

「π-HuB計劃」有望開啟智慧醫學新時代

論壇開幕式上,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以下簡稱「π-HuB計劃」)發起人、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賀福初院士首先作了發言。

賀福初院士表示,本次會議將進一步推動「π-HuB計劃」在科技和組織方面的進展,加強國內外各個團隊的合作。生命科學時代需要一系列大科學計劃的啟動,人類基因組計劃奏響了序曲,但序曲還不是高潮,「我們期待,『π-HuB計劃』有可能整體揭示生命活動的契機,承擔起引領生命科學的時代新使命。」

發言中,賀福初著重感謝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等各級政府在政策、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的大力保障,調配各類資源落成國際總部,為大科學計劃的進一步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同時感謝大灣區科學論壇提供了良好交流平台,使各方精英匯聚,討論碰撞思想的火花,「我期待『π-HuB計劃』開啟生命科學和人類健康事業的大繁榮,期待智慧醫學新時代的早日到來。」

π-HuB計劃提名委員會主席、π-HuB計劃原主席羅伯特·莫里茲隨後作了發言。他表示:「我們與中國學者在蛋白質科學等多個科學領域有著共同的興趣。在過去的40多年裡,我一直致力於關於蛋白質組的基礎研究。發起『π-HuB計劃』的賀院士是一位大膽的領導者,他希望建立蛋白質組研究的全球性解決方案,研究蛋白質組的科學機理,並將成果助力於人類健康。 『π-HuB計劃』不僅是中國在廣州設立的國家項目,也是匯聚全球最優秀人才的項目。我們相信,這次大科學合作必將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在穗首場分論壇召開:頂級學者共話國際科學協作 - 天天要聞

新加入「π-HuB計劃」的成員

頂級學者共議大科學合作

主旨演講環節,世界蛋白質組學的開拓者之一、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院士、國際人體蛋白質組導航計劃理事會主席、瑞士蘇黎世理工大學教授魯迪·艾博桑德(Ruedi Aebersold),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副總幹事羅德隆,中國科學院院士顧東風,以及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組織候任主席、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奧維·沃克(Uwe Völker)教授分別作主旨報告,介紹大科學計劃國際合作成功經驗,強調其對解決全球性科學問題的重要性。

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在穗首場分論壇召開:頂級學者共話國際科學協作 - 天天要聞

瑞士蘇黎世理工大學教授魯迪·艾博桑德(Ruedi Aebersold)

魯迪·艾博桑德在演講中介紹,國際人體蛋白質組導航計劃將會讓人類對生命的基礎有更好的理解,是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生命科學的又一次提升,同時將對生物醫藥等領域產生廣泛影響。

羅德隆著重介紹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組織的使命和分工。他介紹,這一組織由中國、歐盟、日本、韓國、美國等共同參與組建,目的是讓人類有朝一日能安全地使用核聚變能,「一升海水中的氘如果參與核聚變,釋放的能量就相當於300升汽油產生的能量。如果我們能夠實現安全利用核聚變能,就能大幅解決全球能源問題。目前,中國在ITER中的作用巨大,承擔了多個關鍵項目。」

顧東風院士在演講中介紹了來自各國的科學家利用大人群隊列數據,研究心臟病、糖尿病、腫瘤等疾病所取得的成就。他認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範圍內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促進人類健康,需要有國際大科學計劃加強醫療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集成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遺傳基因治療樣本,形成遺傳基因的風險評估,極大降低全球冠心病病患風險,以此將遺傳風險轉化為臨床健康和人類健康。

奧維·沃克在演講中介紹了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組織的使命目標、優勢及挑戰,通過研究人類蛋白質組,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發生機制。大科學計劃是全球科學家們共同努力的成果,它需要有資金扶持、時間支撐和當地政府的各方面支持,需要有明確的規則、共同的認可,以及開放的包容性,才能讓全球更多科學家達成合作,由此相信大科學計劃擁有巨大的潛在未來。

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在穗首場分論壇召開:頂級學者共話國際科學協作 - 天天要聞

大科學計劃與國際合作分論壇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來自中科院的院士專家及外國學者齊聚一堂

出席會議中方專家還有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香美,廣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濤,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永久。

與會科學家就「π-HuB計劃」達成了廣泛共識。他們認為,蛋白質組學研究是解讀基因組學這部「天書」的「密鑰」,是理解生命、攻克疾病的全球性關鍵科學問題的路徑和方法。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融合是大科學計劃的必由之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將為蛋白質組學研究打開新的大門。構建人體蛋白質組「宇宙」導航系統,如同「北斗」指引健康之路,實現智慧醫學的宏偉願景。

據悉,以大科學計劃牽引國際合作,「π-HuB計劃」已與近20個國家(地區)50家機構共同構建全球創新治理體系,充分彰顯了國際科學界對計劃的廣泛認可與共同願景。

會議同期召開了「π-HuB計劃第二屆全球峰會暨首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理事會成員對「π-HuB計劃」先期啟動的相關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圍繞蛋白質組學新技術、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全生命周期標準蛋白質組圖譜、藥物發現與轉化應用等四個分計劃專題進行了認真的審議,並深入探討了相應的科學問題、技術路線和組織方案。

此次分論壇在科技部、廣東省和廣州市支持下,由廣東智慧醫學國際研究院(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執行總部)和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主辦,粵港澳相關合作高校、企事業單位協辦。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武威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維宣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李琳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優秀!「三新」產品來了 - 天天要聞

優秀!「三新」產品來了

近日合肥市2024年度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認定名單發布安利股份、中科光電、賽特新材3家肥西企業的產品被認定為「新產品」合肥市2024年度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擬認定名單(肥西部分)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產品(以下簡稱「三新」產品
「人類搖籃」遺址發現了300萬年前的工具,露西死因有新解 - 天天要聞

「人類搖籃」遺址發現了300萬年前的工具,露西死因有新解

近日,考古學家在肯亞霍馬半島的「人類搖籃」遺址,發現了地球上最早使用的工具,這些由三百萬年前人科動物製造的石片或小刀,展示了他們通過敲擊石頭製造鋒利邊緣的技術。(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地球上最早使用的工具。)(這種鋒利的岩石能夠剝皮和切水果和蔬菜,並切河馬的肉。)(露西遺骸。)這些工具被稱為奧杜威工具...
斯巴魯望遠鏡的昆蟲狀複眼將於2月首次亮相 - 天天要聞

斯巴魯望遠鏡的昆蟲狀複眼將於2月首次亮相

夏威夷山頂上可靠的望遠鏡即將進行一次大升級。夏威夷的斯巴魯望遠鏡(Subaru Telescope)正在為其武器庫增加一種新儀器,它將通過複眼觀察宇宙。複眼將使斯巴魯能夠觀察太空中大約2400個物體,提供極寬的視野,並允許同時對數千個物體進
中興通訊:中國液體金屬冷卻技術實踐的先行者! - 天天要聞

中興通訊:中國液體金屬冷卻技術實踐的先行者!

近日,根據據網上流傳的一張結構圖,英偉達官方重新設計了 RTX 5090 公版顯卡的 PCB 和散熱系統,採用了三片式 PCB 和雙流通冷卻系統設計,比 RTX 4090 公版卡上的單流通式散熱器更高效。於是,液體金屬概念一時之間變得熱門。
這塊化石為何不簡單? - 天天要聞

這塊化石為何不簡單?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最古老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入選《科學》雜誌202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這塊化石為何不簡單?天津薊縣(現薊州區)中上元古界國家自然保護區。河北省寬城縣翁家莊剖面串嶺溝組中發現的「壯麗青山藻」化石。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高於庄組中發現的
每日學一味中藥--人蔘 - 天天要聞

每日學一味中藥--人蔘

【名稱】人蔘【出處】《本經》【拼音名】Rén Shēn【別名】人銜、鬼蓋(《本經》),土精、神草、黃參、血參(《吳普本草》),地精(《廣雅》),百尺杵(《本草圖經》),海腴、金井玉闌,孩兒參(《綱目》),棒棰(《遼寧主要藥材》)。【來源】為
GABA是腸腦軸的潛在後生元介質 - 天天要聞

GABA是腸腦軸的潛在後生元介質

我們的腸道中棲息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它們就像個「小工廠」,會產生數千種獨特的小分子代謝物,包括短鏈脂肪酸、膽汁酸、膽鹼代謝物、維生素、氨基酸和神經遞質等等,這些代謝物會對宿主的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菌群與腸道之間建立了一種雙向交流機制,它們同時又與中樞神經系統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微生物-腸-腦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