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理解,部分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屬於「藝術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胃不好多噯氣,脾不好多濕,心不好多煩。」
這句話剛一出口,張偉頓時停下了手中的動作,雙手不自覺地停在了買豬肉的案板上。
他正蹲在市場的攤位前挑選腌肉材料,準備回家做一道傳統的腌肉菜肴。
外面正值大雪節氣,寒氣逼人,身邊的攤販忙著給肉類蓋上塑料布,防止霜雪影響生意。
張偉的手指在滑膩的肉塊上停了片刻,眯著眼睛思考著醫生剛才說的話。
「胃不好多噯氣,脾不好多濕,心不好多煩。」
醫生的話聽得張偉有些困惑。
難道這幾種癥狀跟身體的臟腑真的有什麼關係?
他一直以來把噯氣、濕氣和煩躁都當作生活中的小事,看做是無關緊要的小癥狀,沒想到它們背後可能藏著健康的秘密。
「張哥,怎麼了?這是想著年夜飯怎麼做?」
旁邊的鄰居趙強看他發愣,忍不住打趣了一句。
張偉這才回過神,苦笑著搖搖頭,「年夜飯倒是沒想好,不過我剛才聽了個醫生的話,感覺我這身體有點問題。」
「啥問題?胃不舒服?脾不好?還是心情不好?」趙強一邊挑選豬骨,一邊問。
「就是那醫生說的,胃不好多噯氣,脾不好多濕,心不好多煩。」
張偉把剛才聽到的內容跟趙強一說,趙強也聽得目瞪口呆。
「那不就是你最近的癥狀嗎?你不說,我都快忘了,你這幾個月總愛噯氣,吃點重的東西就不舒服;
還有你昨晚剛說,你老是感到身體沉重,四肢不靈活,不是濕氣重就是脾氣大;
還有,心情最近特別煩躁,工作上的小事也能讓你發火。」
趙強一臉「你終於發現了」的表情,「你可得重視了,這不是小事。」
「哎,真的假的?我還以為只是壓力大,天氣冷,沒想到這麼複雜?」張偉有些愕然。
「唉,這才是中醫的智慧,早就告訴我們身體的這些小信號不容忽視。
反正你也不用再糾結了,走,我帶你去找那位醫生聊聊。」
趙強揮揮手,帶著張偉直接往街頭的診所走去。
診所的門口掛著一塊牌子,寫著「大雪節氣養生」字樣,字跡有些歪斜,但卻顯得親切可愛。
兩人推門進去,屋內的氣氛溫馨又安靜。
醫生是一個年約五十的中年人,穿著簡樸的白色診衣,看起來並不嚴肅,而是帶著一種隨和的笑容。
「請坐,請坐,今天很冷吧?身體有沒有不舒服?」醫生笑呵呵地問。
「嗯,張哥最近身體有點不舒服,胃不太好,總噯氣,脾氣也不好,濕氣也重,心情也煩。」
趙強替張偉開口說了。
醫生聽完後,點點頭,示意張偉坐下,開始了他那熟悉的健康講解:「胃不好多噯氣,脾不好多濕,心不好多煩。」
他笑著重複了一遍,「這句話是我們中醫的『經典』。
它簡單明了,講的是臟腑失調時常見的癥狀,每一個信號都代表著身體的一部分出現了問題。
比如,你胃不好,常常噯氣,那是因為胃的消化功能出了問題;
脾不好,濕氣重,是因為脾虛導致的水濕內生;
心不好,容易煩躁,則是心氣不足,不能安神。」
聽到這裡,張偉有些驚訝:「啊?這些癥狀竟然是臟腑問題引起的?我一直都覺得這只是生活中的小毛病,沒想到居然這麼複雜。」
醫生笑著點點頭:「中醫講究『形神合一』,每個器官、臟腑都與身體其他部分相互作用,互為表裡。
如果某一臟腑出了問題,其他臟腑也會受到影響,最終導致整個身體的不平衡。」
「首先來說,胃不好多噯氣。
這是很多人都有的癥狀,尤其是吃完東西總愛打嗝、噯氣不斷,甚至食欲不振。
中醫認為,噯氣的原因大多與胃氣上逆有關。」
醫生語氣溫和地解釋,「胃是我們消化的『總司令』,如果胃的消化功能紊亂,就會導致胃氣上逆,表現為噯氣。」
醫生舉了一個例子:「像是小李,他總是抱怨吃完飯後胸口灼熱,噯氣不斷,早上起床也常常覺得噁心,胃口不好。
經過檢查後發現,原來是胃的排空功能較差,導致食物停滯在胃部,胃氣上逆,從而引發這些不適癥狀。」
他繼續補充:「根據統計數據,約30%的成年人會經歷不同程度的噯氣,而其中大部分是由於胃部消化不良、胃炎等原因所引起的。
如果這個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調理和治療,可能會導致更加嚴重的胃部疾病。」
聽完醫生的解釋,張偉恍然大悟:「原來是胃出了問題!我這段時間確實吃得很油膩,胃口也不好,吃一點重口味的東西就容易噯氣,特別是晚上吃飯後,難受得不行。」
「再來說脾不好多濕。」
醫生看了看張偉,開始講解,「脾是後天之本,脾的功能是運化水濕。
如果脾氣虛弱,運化水濕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導致體內濕氣過重,表現為身體沉重、四肢乏力、胃口不佳等癥狀。」
「濕氣重的人,常常感到身體沉重,就像被水泥壓住了一樣,特別是在濕潤的天氣里,癥狀會更加嚴重。」
醫生笑著說,「比如,像你張偉,最近你總是感到沉重,運動後沒有勁,四肢乏力,正是脾虛濕氣的表現。」
醫生還補充道:「數據研究顯示,脾虛濕氣重的患者,通常需要通過調節飲食和生活方式,增加脾氣的運化能力。
適量的運動,合理的膳食,能幫助消除體內的濕氣。」
張偉這下徹底明白了:「我這幾個月也總是覺得身體沉重,一動就累,尤其是下班回家就懶得動,原來是脾氣虛了。」
最後,醫生講到了心的問題:「心不好,煩躁不安,心情總是起伏不定。
這個問題與心氣不足、心神不寧有關。
心是主神明的,心氣不足就無法安撫神明,導致情緒波動。」
「比如,李華最近總是心煩意亂,晚上常常失眠,整個人看起來焦慮不安,結果檢查出來是由於長期工作壓力大,導致心氣不足,神明無法安定。」
醫生說,「壓力過大,情緒不穩定,往往讓心臟負擔加重,久而久之,便會影響整體健康。」
張偉聽後,低下頭輕聲說道:「我最近確實常常為工作焦慮,甚至連睡覺都不安穩,原來是心的問題。」
「所以,中醫的這些癥狀,其實就是提醒我們,身體的小信號往往隱藏著大問題。」
醫生總結道,「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調節臟腑功能,才能實現身體的健康。」
張偉感慨萬千,回家後,他決定按醫生的建議開始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調養身體。
尤其是要改善胃部消化問題、調理脾虛濕氣,緩解心情煩躁,不讓這些小癥狀發展成大問題。
但張偉依然心中有個疑問:如果這些臟腑失調已經持續了較長時間,是否會影響到其他器官,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疾病呢?
對此,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參考資料
[1]楊冬燕.暖胃又暖心[N].保山日報,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