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暑熱與涼寒交替的節氣。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一伏」之說。初秋天氣仍然很熱,養生要小心「秋老虎」。
吃好三樣
- 吃果不吃瓜
民間素有「秋瓜壞肚」的民諺。
立秋後依然貪吃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腹瀉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也會隨之產生。
秋季是腸道疾病高發的季節,應少食寒涼之物,以頤養胃氣。
瓜類大多性寒,會削減脾胃功能,引起腹瀉、痢疾等疾病。
不論西瓜、香瓜還是甜瓜,都不能任性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陽氣。
自古以來,人們會在立秋前一日啃食新鮮果蔬,稱為「啃秋」。
此時正值葡萄、桃子、石榴新鮮水果,大量上市的季節。
這些熱性水果可以代替瓜類,秋季適當多吃。
- 吃蜜不吃薑
古人云:「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
入秋後,天氣逐漸乾燥,人也容易上火。
生薑屬於熱性,本就助長火氣,更加不宜多食。
《神農本草經》認為,蜂蜜「益氣補中,安五臟諸不足」。
集結了治病、強身兩大功效,又味甘性平,最適合秋季服用。
蜂蜜早晚都可以喝,想要促進排便,那就早上起床後喝一杯;
想要安神助眠,那就晚上喝一杯。
空腹喝蜂蜜水容易導致腹瀉,建議飯後1小時再飲用。
- 吃豆勝吃肉
立秋過後,天氣轉涼,人們的食慾也逐漸好轉。
很多人急著貼秋膘,想把夏天的虧空補回來。
史記上「貼秋膘」要因人而異,有些人「虛不受補」。
吃太多肉類及油膩重口味食物,反而會出現口腔潰瘍、咽喉腫痛、腹脹便秘等癥狀。
《黃帝內經》講:「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
豆類的營養價值非常高,是五穀雜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秋每天堅持食用雜豆,能有效增強人體免疫力。
且豆類富含氨基酸,易於人體吸收,進補效果遠勝過吃肉。
喝好三樣
- 清肝火:菊花決明子茶
菊花既能補又能泄,全看搭配怎樣的食材,激發不同的效果。
《本草綱目》記載,枸杞清肝明目,「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
立秋肝氣旺、眼睛痛,視物模糊,頭髮指甲干、枯、脆。
喝這道菊花枸杞茶,補氣血的同時還能清肝火。
人的精和血充足了,皮膚也會滋潤一點,更有美容養顏的效果。
- 除脾濕:荷葉山楂薏米粥
立秋想做好養生工作,山楂必不可少。
山楂味酸性溫,歸於脾、胃、肝經。
中醫認為它具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化濁降脂、收斂止痢等功效。
薏米健脾利濕,荷葉能止渴生津。
干荷葉先煮水,再用煮好的水來熬粥,效果更佳。
- 潤肺燥:銀耳雪梨荸薺羹
秋季,正是養肺的好時節。
這個夏天的降水潮濕,脾的濕氣積聚過多。
脾肺相通,肺里濕氣過重就會咳、痰、喘。
雪梨酸甜多汁,味道清新可口。
能夠幫助人們生津消食,潤肺止咳,清熱降火。
荸薺也是補肺高手,被北方人稱為「江南人蔘」,南方人叫它「地下雪梨」。
銀耳有生津潤肺、滋陰養胃、化痰清腸等功效,是「平價燕窩」。
三種家常可見的食材,三管齊下,滋陰潤肺。
做好三樣
- 調養精神
《名醫真言》中提到:「人有秋疾,三月難息。」
秋天精神不濟,表現為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聲低氣短、食少便溏等。
要想避免的情況,就要養氣安神,寧心定志,切忌抑鬱惱怒。
保持愉快的心情,以使肺氣清肅,順應秋季容平的氣候特徵。
- 規律起居
在家也盡量使用自然風降溫,不宜多吹空調
立秋養生,宜早卧早起。
早卧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
熬夜、過度勞累、喜食辛辣都會加重肺火。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顯得尤為重要。
- 防秋老虎
立秋過後,晝夜溫差較大。
俗話說「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偶爾出現短暫的回熱,不僅難熬還非常傷身,民間稱為「秋老虎」。
為要保證充足的水分,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出門時,一定要做好防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