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和文末!
伊以衝突愈演愈烈,以色列6月18日上午發布消息稱,在過去幾天的襲擊當中,伊朗使用了將近400枚導彈,以方對此嚴肅回應,除非摧毀福爾多核設施,否則軍事行動就不會結束。
而在此之前,特朗普也發布重磅消息:美國知道哈梅內伊在以伊衝突期間的藏身之所,但「目前」不希望他被殺,並要求伊朗「無條件投降」。
面對美以的雙重夾擊,伊朗將作何應對?中方對此怎麼看?
特朗普的心理戰
6月17日,特朗普再拋出震撼言論,不僅表示知道哈梅內伊的藏身之處,但暫時不打算採取行動。
而且他不再使用外交辭令,轉頭向伊朗發出了最後「通牒」,他要求伊朗無條件投降,並警告美國的耐心正在被耗盡。
這種極限施壓,直接把外交斡旋的空間壓縮到了極致,但是也反映出了特朗普的戰略矛盾。
若真推翻伊朗政權,直接打擊哈梅內伊是最快捷徑;可若尋求談判,威脅其生命安全則適得其反。
所以,特朗普政府現在既想要通過軍事威脅脅迫伊朗讓步,卻又擔心過度刺激引發地區全面戰爭。
國際態勢
目前,伊以衝突正在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美以想要嚴厲打擊伊朗,卻找不到伊朗正在系統性發展核武器的證據。
這就讓美以的軍事行動,在國際法上顯得極其尷尬,對於美方的情況,中國的表態很直接,中方強調 「反對任何侵犯別國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行為」,並呼籲「通過對話解決爭端」。
這種立場既延續了一貫的不干涉原則,又暗含對美以軍事行動的批評 —— 特別是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先發制人」打擊,被中方視為違反國際法的危險先例。
中方為局勢升級設置「緩衝帶」,國際社會的反應呈現陣營分化,歐盟雖呼籲停火,但德法英三國仍支持以色列的「自衛權」。
土耳其則公開譴責以色列「專橫行動」,並提升邊境戒備,最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的動向,普京表示願為衝突方提供「調停性支持」,並與中方協調立場,試圖在中東事務中擴大影響力。
但是不管國際社會呈怎樣的態勢,都不妨礙伊以雙方仍在交戰中不可自拔。
以色列的「生存焦慮」
截至6月18日,伊朗向以色列發射了超過 400 枚彈道導彈和 1000 架無人機,雖大部分被攔截,但「泥石」導彈的首次實戰使用仍展示了其戰略威懾能力。
對此,以色列也把話挑明了:不把伊朗戒備最森嚴的福爾多核設施從地圖上抹掉,軍事行動就絕不會收兵,即便他們剛剛宣稱已摧毀了納坦茲的核設施心臟。
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福爾多核設施深埋地下 90 米的核設施,不僅是伊朗鈾濃縮能力的核心支柱,更儲存著丰度達 83.7% 的准武器級鈾。
以軍之所以如此急切的動手,源自其對生存安全的終極恐懼,伊以衝突已經暴露出以色列的致命短板。
他們的反導系統雖先進,但攔截彈成本高昂,無法長期承受持續消耗,而伊朗依託龐大的導彈庫存和縱深部署的地下工事,正在將衝突拖入消耗戰泥潭。
伊朗警告
以色列來勢洶洶,伊朗方面也展示出毫不退讓的決絕,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回應,幾乎是咬著牙說出來的:任何侵略,都將遭到最果斷的反擊。
伊朗的400枚彈道導彈就是最佳證明,而更先進的「法塔赫」高超音速導彈也已登場。
這不僅讓以色列的防空系統捉襟見肘,更是在向華盛頓傳遞一個清晰的信號:伊朗有能力讓任何干預者付出代價。
哈梅內伊為美國划下的紅線更加致命:任何軍事干預,都將招致「無法彌補的損失」。這個詞背後,是一場可能把整個地區拖下水的全面戰爭。
可以說伊朗已經押上了全部籌碼,他們或許會輸,但他們決心要讓對手贏得比輸掉更痛苦。
最諷刺的是,美以的轟炸,反而幫了伊朗一個大忙,外部打擊讓原本存在分歧的伊朗社會,瞬間被「同仇敵愾」的情緒黏合起來。
所以,想靠軍事打擊摧毀一個政權,結果卻可能讓它變得空前團結,這種局面,恐怕是決策者們始料未及的。
情況確實糟糕,但危機中亦也存在轉機,中俄的協調立場、歐盟的外交努力,以及聯合國的斡旋,都為停火談判提供了潛在路徑。
因此,特朗普的「藏身威脅」本質上是單極霸權的最後掙扎,在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的今天,任何試圖通過軍事威懾重塑地區秩序的企圖,都將遭遇主權國家的頑強抵抗。
所以,球又一次踢到了白宮的腳下,選擇外交,意味著要說服一個決意要戰鬥到底的盟友,並接受一個自己不信任的對手。
選擇戰爭,則可能要獨自面對一個團結的伊朗,一個疏遠的歐洲,和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戰場。
結語
美國下一步會如何選擇,暫且不得而知,但是中東的戰火明顯不會停下,福爾多核設施的命運也或將成為歷史轉折點。
若衝突最終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它可能成為多邊安全合作的象徵;若軍事冒險佔上風,它將化作核擴散的導火索。在這個抉擇時刻,人類文明的未來正懸於一念之間。
信息來源
原文記載於央視新聞2025-6-19關於《美國可能對伊朗進行打擊?中方回應》
原文記載於光明網2025-6-18關於《特朗普:知道哈梅內伊藏身之所,「目前」不會把他幹掉》
原文記載於紅星新聞2025-6-18關於《哈梅內伊:以方犯下嚴重錯誤,將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