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夜晚,以色列戰機群呼嘯著撲向伊朗西部,幾乎同時,伊朗宣布對以色列展開代號「真實承諾-3」行動的第十二輪打擊——衝突驟然升級,一場危險的「以牙還牙」在兩國間激烈上演。
這是過去48小時內,以色列迎來的第三輪大規模空襲。而伊朗的反擊,也從「導彈齊射」升級為「精準打擊」:18日晚,伊朗革命衛隊首次使用射程2000公里的「泥石」彈道導彈,向以色列情報機構和空軍基地發起攻擊。
這場被稱為「真實承諾-3」行動的對抗,早已不是簡單的「互相轟炸」。從以色列戰機反覆轟炸德黑蘭軍事設施,到伊朗用新型導彈「試水」以色列反導系統,雙方的戰術、意圖甚至心理博弈,都在悄然變化。
以色列的「精準打擊」:從「炸設施」到「毀能力」
以色列國防軍18日晚的聲明,揭開了新一輪空襲的細節:60架戰機在過去幾小時內襲擊了德黑蘭20多處軍事目標,包括「離心機生產基地」「反坦克導彈製造基地」,以及「與導彈生產相關的3處重要設施」。
這不是以色列第一次瞄準伊朗的核設施。自6月13日衝突爆發以來,以色列的戰機已三次大規模空襲伊朗:第一輪炸了40個目標,第二輪炸了20多個,第三輪(18日晚)則更聚焦於「核心能力」——離心機是伊朗鈾濃縮的關鍵設備,反坦克導彈是真主黨等武裝的「殺手鐧」,而導彈生產設施更是伊朗「抵抗之弧」的命門。
以色列的戰術邏輯很明確:摧毀伊朗的「戰爭潛力」,比單純消滅人員更有威懾力。以軍情報部門透露,伊朗目前擁有約3500枚彈道導彈,其中70%的原材料和生產線集中在德黑蘭周邊。如果這些設施被摧毀,伊朗的導彈產能將銳減60%以上,短期內難以恢復。
但現實遠比計劃複雜。伊朗媒體18日報道稱,以色列戰機雖然炸毀了部分廠房,但核心設備(如離心機的精密部件)早已轉移至地下掩體。更讓以色列頭疼的是,伊朗在生產線上增加了「冗餘設計」——每個關鍵環節都有備用車間,即使一個基地被毀,另一個基地能迅速補位。
「我們炸的不是『死目標』,而是『活系統』。」一位參與行動的以軍軍官私下承認,「伊朗的軍事工業早已分散到全國12個省份,我們打掉20個目標,可能隻影響了他們10%的產能。」
伊朗的「泥石」導彈:從「威懾」到「試刀」
相比以色列的「精準打擊」,伊朗的反擊更顯「技術升級」。18日晚,伊朗革命衛隊首次使用「泥石」彈道導彈,向以色列發射了約5枚導彈。這是自13日衝突以來,伊朗首次啟用這種射程2000公里的新型武器。
「泥石」導彈的「新」,在於它的固體燃料技術和快速反應能力。與伊朗過去常用的液體燃料導彈(如「流星-3」需要數小時加註燃料)不同,「泥石」採用固體推進劑,從準備到發射只需30分鐘,大大縮短了「預警-反擊」的時間差。更關鍵的是,它的射程覆蓋以色列全境(最遠可達2000公里),以色列的「鐵穹」「大衛投石索」等反導系統難以攔截。
以色列公共廣播電台證實,當晚至少3枚「泥石」導彈突破了反導網。雖然未造成人員傷亡,但特拉維夫的幾棟居民樓被炸出大洞,附近的高速公路被迫封閉。
伊朗為何此時亮出「泥石」?
首先是技術示威。伊朗過去依賴液體燃料導彈,雖然威力大但準備時間長,易被以色列先發制人摧毀。現在用「泥石」證明:即使以色列炸了伊朗的發射井,伊朗仍有能力快速發射導彈反擊。
其次是心理施壓。以色列民眾對導彈的容忍度正在下降。18日的防空警報持續了近10分鐘,特拉維夫的超市裡,礦泉水、麵包被搶購一空;學校緊急停課,家長們在社交媒體上曬出孩子的避難所照片——這種「常態化恐慌」,正是伊朗想要的。
最後是戰術試探。伊朗通過「泥石」導彈測試以色列的反導漏洞。以色列的「箭-3」反導系統主要針對高空目標,而「泥石」在20公里高度層「打水漂」式機動,雷達難以捕捉。如果以色列無法攔截,未來伊朗可能大規模使用這種導彈,徹底打亂以軍的防禦節奏。
泥石導彈
雙方的「戰略錯位」:以色列急,伊朗穩
現在的局勢,用以色列前國防部長巴拉克的話說:「我們像在追一隻貓,它(伊朗)卻在我們腳下埋了雷。」
以色列的「急」,體現在三個層面:
一是軍事壓力。伊朗的導彈攻擊範圍越來越廣,從軍事設施擴展到城市基礎設施(如海法煉油廠、特拉維夫發電站)。以色列經濟部估算,僅13日至18日的損失就超過80億謝克爾(約24億美元),如果戰事持續一周,全國燃油供應將短缺40%,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可能被迫關閉。
二是國際孤立。巴基斯坦、約旦、土耳其等21國已發表聯合聲明,譴責以色列「違反國際法」;俄羅斯更直接警告:「中東不能再承受一場全面戰爭。」以色列原本指望美國「兜底」,但特朗普的態度始終曖昧——既沒答應派兵,也沒明確反對以色列行動。
三是國內恐慌。以色列民調顯示,60%的民眾認為「政府高估了反導能力」,45%的人支持「停火談判」。內塔尼亞胡的支持率從衝突前的58%跌至42%,反對黨領袖拉皮德公開批評:「政府的『先發制人』是個錯誤,我們現在成了阿拉伯國家的笑柄。」
伊朗的「穩」,則建立在三個優勢上:
一是戰略縱深。伊朗國土面積164萬平方公里,地形複雜(沙漠、山地、高原),以色列戰機難以深入打擊核心目標。即使以色列炸了德黑蘭的工廠,伊朗還能從伊斯法罕、設拉子等地的備用基地補充產能。
二是導彈庫存。伊朗擁有3500枚彈道導彈和2000枚巡航導彈,足夠打一年。更關鍵的是,伊朗的導彈生產依賴本土供應鏈(90%的原材料自給),不像以色列依賴美國進口(如「箭-3」導彈的攔截彈需美國提供晶元)。
三是「抵抗之弧」。伊朗控制著黎巴嫩真主黨(15萬枚火箭彈)、葉門胡塞武裝(能封鎖紅海)、伊拉克什葉派民兵(20萬兵力),這些勢力隨時可能在以色列周邊開闢「第二戰場」。如果以色列擴大戰爭,這些勢力會同時開火,以色列將陷入「四面楚歌」。
下一輪博弈:伊朗的「泥石」會成「常規武器」嗎?
現在的問題是,伊朗的「泥石」導彈會成為常態嗎?
以色列前空軍司令埃坦·本-埃利亞胡分析:「『泥石』的射程和突防能力,正好覆蓋以色列的核心目標(如特拉維夫、海法)。如果伊朗大規模使用,以軍的反導系統將面臨『飽和攻擊』——攔截彈剛上天,下一波導彈又來了。」
但伊朗也有顧慮。「泥石」導彈雖然先進,但造價高昂(每枚約500萬美元),大規模使用會消耗伊朗的外匯儲備(目前伊朗外匯儲備約300億美元)。更關鍵的是,以色列已開始向美國施壓,要求提供GBU-57巨型鑽地彈(能穿透60米混凝土),專門打擊伊朗的地下核設施。如果美國鬆口,伊朗的地下設施將面臨滅頂之災。
對以色列來說,當務之急是切斷伊朗的「外援」。內塔尼亞胡18日在內閣會議上說:「我們必須阻止伊朗從俄羅斯、中國獲得武器和技術。」但現實是,俄羅斯和中國與伊朗的貿易額持續增長(2023年中伊貿易額超1500億美元),以色列的「制裁威脅」效果有限。
中東的「消耗戰」,沒有真正的贏家
以色列打德黑蘭,伊朗射「泥石」——這場對抗的本質,是兩個中東強國在「技術、資源、意志」上的全面較量。以色列試圖用「精準打擊」削弱伊朗的戰爭潛力,伊朗則用「新型導彈」證明自己的威懾力。
但無論是以色列的「急」還是伊朗的「穩」,都掩蓋不了一個事實:戰爭的成本正在飆升。以色列的經濟已瀕臨崩潰,伊朗的導彈庫存也在減少;國際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雙方的「戰略誤判」風險越來越高。
中東的火還在燒,但真正的輸家可能早已註定——那個以為「美國會兜底」的以色列,和那個高估「導彈威懾」的伊朗,最終都要為自己的「戰略冒險」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