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凌晨,以色列戰機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對伊朗多個核設施發動空襲,摧毀了伊朗至少兩處可疑鈾濃縮基地。
隨後伊朗的反擊毫不遲疑,導彈直指以色列北部的海法港,甚至誤傷了美駐以使館區域,中東的局勢日趨緊張。
而就在伊朗這次反攻發生不到24小時,俄羅斯突然宣布緊急撤僑,普京政府一句「不要指望我們出兵」的明確表態,頓時點燃了國際輿論的火藥桶。
俄羅斯開始緊急撤僑,普京政府表態
衝突剛起,俄羅斯外交部立刻跳出來,聲明措辭嚴厲,又是「違反國際法」,又是「無端打擊」。
普京本人倒是沒閑著,電話一個接一個,跟伊朗總統拉伊西、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輪番溝通,中心思想就一個:都給我冷靜點,別鬧大了。
更有意思的是,普京還抽空跟大洋彼岸的特朗普通了氣,商量中東這爛攤子怎麼收場。
特朗普倒是直白:「你來調停,我看好。」
這話聽著像給足了面子,可仔細咂摸,特朗普這「順水人情」送得,恐怕是覺得這渾水難蹚,樂得有人出來頂缸。
外交辭令歸辭令,實際行動卻完全是另一碼事。
俄羅斯外交部的話音還沒落,後方就緊鑼密鼓地忙活起來,緊急撤離在伊朗的俄羅斯公民。
從柴可夫斯基交響樂團、電影攝製組這些文化人,到外交機構的家屬,再到普通僑民,一批接一批地往外送。
甚至連駐伊朗大使館的領事服務都暫停了。
這次撤離,俄羅斯選擇走亞塞拜然的陸路通道,而不是方便快捷的空中。
這細節挺有意思,多少透著一絲對伊朗空防能力的擔憂,畢竟,俄制的S-300在以色列的F-35面前,似乎沒啥底氣。
德黑蘭上空,多少顯得有點「不設防」。
撤人的同時,俄羅斯高層還給伊朗遞了個話,聽著特別不客氣:別指望我們出兵幫你打。
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朱拉列夫說得更露骨:「伊朗現在不需要我們的士兵,而是我們最新的防空系統。」
這話,既是清晰劃界,又帶著一股推銷軍火的味兒。
朱拉列夫表示不出兵,讓伊朗購買裝備
潛台詞明擺著:戰略夥伴是沒錯,但真要我替你伊朗去挨揍,那不可能。
普京政府這番操作,看似矛盾,實則精明。
葫蘆里裝的第一味葯,是看得見的經濟利益。
中東一亂,國際油價立馬跟著躥升。
這次衝突沒幾天,油價就漲了快15%,比衝突前更是漲了三成多。
對於嚴重依賴能源出口的俄羅斯來說,可以說是天降甘霖了。
俄烏衝突還在燒錢,西方制裁也沒放鬆,能多賣點油氣,就能多續點血。
還記得2022年上半年,油價衝到120美元一桶的光景嗎?俄羅斯那時可沒少掙。
眼下這局面,像極了歷史重演。
第二味葯,是地緣政治上的精妙算計。
中東真打起來,美國的精力、西方的資源,自然會被牽扯過去,投到以色列那邊。
這樣一來,對俄烏戰場的關注度肯定下降,俄羅斯在烏克蘭前線的壓力也能鬆一口氣。
去年加沙衝突爆發時,類似的一幕就上演過,當時不少西方媒體都酸溜溜地說,俄羅斯是那場衝突的「最大贏家」。
現在,這份「戰爭紅利」似乎又自動送上門來了。
伊朗
不過,光看著油價漲、西方分神,就能高枕無憂嗎?
普京心裡有本賬,有幾條紅線,輕易不能碰。
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伊朗不能徹底垮掉。
俄羅斯和伊朗這對「特殊夥伴」,關係建立在敘利亞戰場的合作、能源利益的捆綁,以及共同反西方的基礎上。
兩國簽了四百億美元的油氣開發大單,還盤算著合作建大船隊繞開制裁。
伊朗要是垮了,這些都可能打水漂。
這次衝突,也把伊朗軍事上的短板暴露無遺:以色列能精準打擊伊朗腹地的核設施,而伊朗的反擊,更多是象徵性的,沒能對以色列核心目標造成實質威脅。
俄羅斯如果這時跟伊朗深度軍事綁定,無疑會惹惱以色列。
但要是完全倒向以色列,又會失去在中東的一個關鍵戰略支點。
俄羅斯雖然不為伊朗出兵,但絕不會眼睜睜看著它徹底失敗。
它需要的是一個「可控」的伊朗,一個能給美國在中東製造麻煩,但又不能強大到反過來威脅俄羅斯自身利益的角色。
俄羅斯副外長之前話說得很白:美伊真打起來後果不堪設想,俄羅斯會阻止,但不會提供軍事援助。
意思就是:別打爛了,但也別指望我幫你贏。
俄羅斯副外長魯堅科(資料圖) 塔斯社
賭注太大,暗藏的風險
普京想當「調停人」,除了刷一刷國際上的存在感,展現俄羅斯的大國影響力,恐怕也有回應特朗普「期待」的成分。
特朗普那邊,一直想拉攏俄羅斯,改善美俄關係,以此平衡國內外壓力。
要是普京這事兒能辦成,特朗普也能跟黨內那些對他親俄不滿的人交待:你看,關鍵時刻,跟俄羅斯搞好關係還是有用的。
當然,這個「調停人」的角色,說白了就是個燙手山芋。
以色列有美國撐腰,態度非常強硬。
伊朗那邊一肚子火,也不會輕易善罷甘休。
兩邊都劍拔弩張,普京想在中間和稀泥,難度可想而知。
估計普京自己也明白,這事兒成不成,得看機緣巧合,強求不得。
俄羅斯通過上海合作組織,拉上中國、印度等國發聲明譴責以色列,也是想構建一個反西方的統一戰線,增加點外交籌碼,但實際效果有限。
說到底,俄羅斯在中東這盤棋里,走的是一條「精緻利己」的路子。
油價要高,西方注意力要分散,自家公民要安全,盟友伊朗不能死透,但也不能贏得太徹底。
衝突最好控制在「既能讓俄羅斯獲利,又不至於把自己拖下水」的範圍。
以色列的持續打擊,據傳已經引發伊朗國內政治動蕩:哈梅內伊轉移到地堡指揮、革命衛隊高層被清洗、甚至有伊朗高官秘密聯繫俄方尋求避難的說法層出不窮。
如果伊朗政權真出現不穩甚至更迭,俄羅斯在那裡的巨額能源投資和軍事存在都將面臨巨大風險。
這次撤僑行動,不僅僅是保護公民,更像是一個對伊朗政權穩定性信心不足的預警信號。
下一步,俄羅斯怎麼走?
衝突升級導致油價飆升,俄羅斯雖然短期內可能通過增加自身產量來彌補伊朗的潛在供應缺口,但這也可能觸動它與OPEC+的減產協議,引發新的變數。
如果伊朗真的孤注一擲封鎖霍爾穆茲海峽,全球五分之一的石油運輸將受阻,俄羅斯也不得不重新評估其通過伊朗港口向印度洋輸送能源的安全係數。
短期來看,俄羅斯可能會繼續擴大撤僑規模,把在伊朗的本國公民細分為不同類別,優先撤離「非必要人員」。
外交上,俄羅斯會拉攏中國、土耳其等,推動在聯合國框架下,特別是安理會層面,爭取對伊朗的同情或至少是緩和局勢的國際壓力。
中期來看,俄伊之間那四百億美元的能源項目,可能會因為風險升高而暫時放緩推進速度。但兩國應該會維持秘密溝通和合作。
俄羅斯或許會向伊朗提供更先進的防空系統(比如S-400),以此來換取在敘利亞等地更多的軍事存在便利,同時加強與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等南高加索國家的軍事外交,確保陸路撤離和未來可能的能源通道安全。
長遠來看,如果伊朗政權真的持續不穩定甚至出現大的變動,俄羅斯可能會調整在中東的戰略重心,比如進一步加強與土耳其、埃及等地區大國的關係,通過增強自身在黑海和地中海的軍事力量來對衝風險。
同時,它會繼續推銷所謂的「主權民主」理念,聯合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反對西方干預,試圖打造一個不以美國為中心的中東新格局。
俄羅斯從伊朗撤僑,既是應對眼前衝突的應急之舉,也是其複雜中東戰略調整的一個縮影。
參考信源
上觀新聞
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