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獨家發布,謝絕轉載
伊以衝突進入第三天,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母現身新加坡附近海域,向外界傳達出它即將駛向中東的信號。與此同時在美國本土上空,至少26架加油機正在東海岸集結,往東飛往西班牙。
以色列很可能正在籌備新一輪空襲,並讓美國提供援助。與此同時,北京時間6月16日下午開源船舶信息平台ASI網站,播報了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母的最新動態。
【美國海軍的尼米茲號航空母艦】
信息顯示,尼米茲號正在新加坡附近海域航行。外界推測尼米茲號接下來將穿越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和在阿拉伯海的卡爾·文森號航母匯合。
在中國海軍2艘航母還在第二島鏈演訓的戰略背景下,尼米茲號作為美軍在亞太地區唯一一艘具備完整戰鬥力的航空母艦,現在突然要離開南海進入印度洋,顯然不是為了旅遊。
【尼米茲號航母在新加坡附近海域航行】
再考慮到同一時間段內,有開源民航信息平台數據顯示,至少26架美國空軍的加油機正在橫跨大西洋,前往西班牙。
這些加油機的航程非常遠,理論上足以從南歐飛到中東地區,為以色列空軍的戰鬥機提供空前規模的加油服務。
通過對美國海空軍的異常動向進行分析,我們有理由相信,華盛頓有意介入局面愈演愈烈的伊以衝突,並在軍事領域支援以色列。
美國介入伊以衝突,核心原因是怕以色列主動挑起戰事,卻又沒有能力擺平伊朗,將衝突拖成消耗戰。
【大量加油機正在飛往東海岸】
以色列雖然憑藉先發制人的大規模空襲行動,打了伊朗一個措手不及。不光重創了伊朗軍隊的指揮層,還摧毀了不少導彈基地、導彈發射車、防空陣地等重要軍事資產。
問題是,伊朗一來有不小的國家體量,突襲造成的損失雖然肉疼但卻不致命。二來伊朗對以色列的空襲早就有準備,許多關鍵軍事設施都建在地下和山裡,核心資產沒有受損。
正因為如此,伊朗從6月14日深夜開始對以色列發起反攻,對首都特拉維夫、內瓦蒂姆空軍基地等目標發射150-200枚導彈。並且在15日、16日的深夜繼續發射導彈,和以色列遠程對攻。
仗打到這個份上,局面對於以色列已經非常不利。
伊朗的導彈不需要太多準備就可以拉出去發射,轟炸以色列境內目標。以色列空軍想再組織起一次大規模空襲行動,要做的準備可就多了,任務策劃需要大量資源輔助,比如預警機和加油機。
這也是為什麼以色列空軍明明宣稱取得了伊朗上空制空權,但無論是空襲規模還是效果,都不如14日的空襲。以色列空軍不是不想組織大規模空襲,而是他們缺乏持續出動大規模機群的保障能力。
這裡面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伊朗在反擊中,專門打擊了以軍的空軍基地。以色列雖然可以提前撤走飛機減少損失,但基地被重創後,空軍部隊的組織運作能力難免會受到影響。
同時,伊朗境內仍然有大量防空部隊和空軍部隊分散作戰,加強了對空警戒。即便伊朗的防空裝備性能和人員素質並不突出,但對於大機群來說總歸是個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倖存的伊朗導彈部隊可以持續轟炸以色列。加上伊朗調整了打擊策略,讓導彈重點打擊煉油廠、發電廠等戰略生產設施。短短3天的轟炸,就已經給以色列造成了難以忽視的損失。
這還是直接的經濟損失,間接的損失,如港口城市海法遭到轟炸,導致運輸天然氣和石油的油輪不敢靠港,同樣會帶來巨量的間接損失。
一旦損失繼續擴大,未來以色列就算能贏,那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虧大了。
所以面對伊朗的導彈威脅,以色列需要籌備新一輪大規模空襲,徹底摧毀伊朗的反擊能力。
只是考慮到伊朗方面可能有所防備,且目標定的比較高。這場空襲的規模,大概率要比14日的空襲更大,超出了以色列空軍的能力範疇。這就需要外力為以色列提供支持,而美國顯然就是最好的選擇。
【以色列港口城市海法遭到伊朗導彈攻擊】
美國海軍若是能在阿拉伯海,部署一支由卡爾·文森號和尼米茲號組成的雙航母編隊。伊朗方面就必須要將一部分軍事資源調往南部沿海地區,防備潛在可能發生的美軍空襲。這就讓美軍牽制了一部分伊朗空軍和導彈部隊。
同時,航母編隊里的伯克級還可以在靠近伊朗的海域,攔截處於上升段的伊朗導彈,分攤以色列的防空反導壓力。
此外,以色列空軍想要轟炸伊朗,就必須要用加油機延長戰機的作戰半徑。14日的空襲行動中,一部分深入伊朗境內的以軍F-35I就曾和美軍加油機打配合,在波斯灣上空進行了加油。
【以色列的F-35I戰鬥機】
更多的F-15由於沒有足夠的加油機,只能在外圍打空射彈道導彈然後返航,嚴重拉低空襲效率。
因此,以色列空軍想要靠空襲重創伊朗,就需要龐大的加油機部隊,支撐他們深入伊朗轟炸。以色列自己當然沒有那麼多加油機,所以就需要美國在這方面多幫幫忙。
當然,這些加油機也可能是給美軍自己戰機準備的。
畢竟加油機的數量還在持續增加,美軍也即將在阿拉伯海擁有雙航母編隊,再加上中東地區的5萬美軍。
特朗普此時可以說是手握一把重鎚,捶伊朗兩下,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