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伊朗全身上下只有嘴硬,可是這次伊朗是徹底怒了,面對以色列突襲伊朗革命衛隊對以色列全境展開大轟炸。
第一輪轟炸就發射了300枚導彈,沒想到以色列防空系統超乎想像,同時以色列的防空也給中國提了醒。
如果中美髮生衝突,倉庫里的東風26能否突破美國防控呢?
三百枚導彈啥概念,伊朗那邊說打中了足足一百五十個目標,連以色列最寶貝的F-35都說給干下來了兩架。
不管屬不屬實,反正特拉維夫、拉馬特甘這些地方,當時真是火光衝天,濃煙滾滾,一些重要的基礎設施也被炸了,以色列那套號稱「固若金湯」的防空系統,這回算是碰上了硬茬。
當然以色列這盾牌,也不是吹的,它有一套多層攔截網,號稱全球最能打的、實戰經驗最豐富的,最下面有「鐵穹」,專門收拾哈馬斯那些土炮和無人機,往上是「大衛投石索」,管中程火箭和巡航導彈。
最高層的是「箭」式反導系統,這個系統可是能攔彈道導彈的,「箭-3」更是個狠角色,能在大氣層外面,一百多公里高的地方,把飛得跟子彈一樣快的導彈給敲下來,單看技術性能,確實頂尖,難怪西方一直吹捧。
可問題來了,這些高級貨太貴了,一枚「箭-3」攔截彈就三百萬美元,通常得射兩枚保險,這算下來,發射一次就得六百萬美元,這麼貴的玩意,以色列全國也就部署了三套「箭-2/3」系統,理論上最多同時攔三十幾枚導彈。
為了湊數,美國還給了一套「薩德」,那玩意一套也能對付幾十個目標,加起來以色列手裡最好的這兩層防空系統,理論上差不多能同時應對七八十個來襲的目標。
這樣的防空系統,如果說對付一次正常的襲擊還算能應付,可是這次伊朗聰明得很,沒跟你單挑,直接玩「飽和攻擊」,就是從不同地方,精心計算好時間,一下砸了三百枚!
以色列自己說用「箭」系統攔下了迪莫納核設施那邊的五十來枚,為了這五十枚,三億美元直接就燒沒了,可還是有很多漏網之魚,啪嗒啪嗒地落了下去。
據以色列自己的數據,大概有一半的伊朗導彈突破了防線,伊朗的導彈技術跟中美俄這些大國肯定沒法比,聽說在關鍵的制導晶元、高精度陀螺儀這些東西上,被制裁卡脖子卡得厲害,而且打起來GPS信號搞不好也會被干擾,精度肯定受影響。
可儘管是這樣,這些導彈依舊成功突破了層層防禦,砸到了地面目標,包括國防軍總部、幾個重要的空軍基地,甚至本古里安國際機場和阿什凱隆港的石油設施,這就說明有時候技術不是唯一決定因素。
中東這回的煙火表演,可不止在中東有迴響,它給全世界上了一堂真金白銀的公開課:你吹得再神的盾,碰上足夠多、足夠猛的矛,也頂不住,而且美國看待這件事情其實看得也非常透徹。
那麼如果把這場景換個地方,放到西太平洋會怎麼樣?
美國在亞太辛辛苦苦經營了幾十年,在日本、韓國、關島建了一堆軍事基地,這可是它威懾別人、投送力量的基石,可是經歷了這些事情,恐怕現在這基石多少有點晃悠了。
為啥要這樣說呢,主要原因還是我們手中的武器越來越厲害了,特別是我們的「東風-26」中遠程彈道導彈,射程五千公里,直接可以覆蓋美國在關島那幾個核心基地,還有它在日本、韓國那些重要據點。
它不光打得遠,還打得准,據說精度能達到米級,而且它還能打海上的移動目標,所以有了「關島速遞」、「航母殺手」這些外號,它的飛行軌跡也很詭異,據說大部分時間悄悄飛,到快落下來了才打開眼睛找目標。
這種打法,讓對方預警和反應時間大大壓縮,很難攔截,想像一下,如果是300枚東風26一起發射,恐怕美國在西太平洋那一百多個基地也受不住。
要知道,一枚「東風-26」精準命中,可能一個機場就癱瘓了,多來幾枚,整個基地群就得趴窩,這也就意味著通過足夠數量的精確打擊,對美軍在西太平洋的百餘個關鍵節點實施密集,理論上足以在短時間內造成區域性癱瘓。
除了「東風-26」,還有「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東風-17」可以說是用來「清場」的,這東西速度快得嚇人,動不動就超過五馬赫、十馬赫。
而且它還能在大氣層里或者邊緣忽上忽下,軌跡神出鬼沒,現在的防空系統幾乎追不上,預警時間被壓到極限,等雷達剛發現它就已經到眼前了。
據說還可以直接鑽透航母的甲板,讓那造價幾百億美元的大傢伙瞬間變廢鐵,相反美國自己在高超音速武器上磕磕絆絆,看著我們可能已經部署了不少「東風-17」,心裡肯定不是滋味。
以色列的「鐵穹」攔攔小火箭還行,但碰上幾百枚導彈,多少有點難,儘管是美國的「薩德」,面對這種又多又快又準的飽和攻擊,也無法百分百確定能給攔截下來。
伊朗這次的導彈雖然不咋地,但它能突破西方吹上天的防禦系統,這個事實本身,就是給所有人狠狠地敲了一記警鐘。
如今的導彈技術現在發展得太快了,它正在根本上改變現代戰爭的玩法,光靠軍艦飛機坦克那種老一套,已經不是唯一決定勝負的了。
在當下誰掌握了遠程精確打擊,誰就能掌握主動權,所以我們和俄羅斯這些大國,都把導彈這東西看得特別重。
而美國這些年把第一島鏈的部隊往後撤,跑到第二島鏈甚至更遠,還鼓吹什麼「分散式作戰」,把力量分散開,可這分散了,力量也隨著分散了不少。
面對我們這種能遠程、高速、精準打擊,而且背後還有全球最強大工業體系支撐的國家,如果想打「消耗戰」,恐怕是不行的。
同時以色列的防空系統這次在實戰中暴露的脆弱性,清清楚楚地告訴所有人:矛足夠尖銳、足夠密集、足夠快的時候,盾真不一定頂用,美國在西太平洋那些基地,以前被看作釘子一樣牢不可破。
現在在新技術面前,它們反而越來越像需要小心捧著的「易碎品」了,這場矛與盾的賽跑,顯然才剛剛進入高潮,但是空域正在被新的導彈軌跡重新定義,傳統的安全邊界正在模糊,未來的衝突中,很大程度上就是看誰的導彈技術更勝一籌,以及誰的反導系統能跟上節奏。
曾經吹噓的那些「防禦神話」,下一輪呼嘯而來的導彈雨來的時候,還能不能站得住,這問題恐怕得讓每個身處變局中的國家都得好好琢磨琢磨了。
參考信源
澎湃新聞2025-06-13——準備大規模報復?伊朗「聖城」清真寺升起象徵「復仇」的紅旗
鳳凰衛視2025-06-14——伊朗軍方:導彈報復以色列150多個目標;伊媒:伊朗首次殲滅以色列隱形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