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觀律鳴法
編輯 | 觀律鳴法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空襲伊朗核設施,革命衛隊高層幾乎被「一鍋端」。
今年6月的中東,註定要被寫進歷史。不是因為以色列的戰機首度直闖伊朗腹地,也不是因為又一輪巴以衝突拉響警報。
而是伊朗最高軍事指揮系統,在這一天幾乎全軍覆沒,革命衛隊總司令薩拉米,總參謀長巴蓋里,連帶著20多名核心將領,被以色列代號為「獅子的力量」的空襲行動精準斬首。
這不是第一次伊朗被打臉,卻是最疼的一次。
一、雷聲大,雨點小,妥協換不來安全
危機爆發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怒氣衝天,發誓要「嚴懲以色列」。可幾天過去,所謂的「報復」不過是幾架無人機在以境邊緣打了個擦邊球,連新聞標題都撐不起,更別說震懾敵人。
熟悉伊朗局勢的人不會意外。從2020年蘇萊曼尼被美軍炸死,到2023年—2025年以色列在加沙、敘利亞、黎巴嫩頻頻出手,每一次伊朗都用「強烈譴責」替代「強力反擊」。
看似冷靜,實則軟弱。時間久了,「中東大哥」的威風不再,反倒成了誰都敢敲一棒子的「小透明」。
真正的危險不是失去幾名將領,而是失去威懾力。當敵人知道你再怎麼叫囂也不會真動手,那他們將毫無顧忌。而伊朗,正在經歷這個最殘酷的現實。
哈梅內伊老了,86歲高齡,神情越發疲憊。改革派在台上主打外交斡旋,保守派空有口號卻無行動。伊朗的痛,不在於沒武器,而在於沒方向。
民眾不傻,6月14日,德黑蘭街頭爆發抗議潮,「不要戰爭要麵包」的呼聲震耳欲聾。可更響的,是另一種聲音:「我們要內賈德!」
因為說到伊朗近30年最強硬的領導人,沒人能繞過馬哈茂德·內賈德。
這位出身鐵匠之家的平民總統,從2005年一登台,就把「反美反以」寫進了字典。他不是喊口號的高手,而是實幹派中的戰鬥機。
在他執政的八年里,伊朗核計劃按部就班推進,西方制裁再狠也沒逼他低頭;中東代理人戰爭全面開花,哈馬斯、真主黨、胡塞武裝皆得其力挺。
國內民生得到實質性改善,油補政策讓底層民眾真切感受到國家在「帶他們一起過日子」。那時的以色列,不敢亂動伊朗。那時的伊朗,也不怕被動。
二、為什麼偏偏是他?不是因為他完美,而是他夠硬
當然,內賈德的強硬,也曾帶來極大代價,國際制裁如潮水般襲來,伊朗經濟一度接近崩潰,哈梅內伊也在2013年親自下場「請他退位」,此後更是三次被憲法監護委員會拒之門外,連競選資格都不給。
可諷刺的是,正是這個被體制壓制的「前總統」,如今成為民眾眼中最後的希望。
不是說他沒有瑕疵,而是現在的伊朗,連瑕疵都顯得「奢侈」。現任總統佩澤希齊揚代表的改革派,在核協議、經濟談判上不斷讓步,卻一再換來以色列的得寸進尺。
保守派呢?在革命衛隊被斬首後,連一場像樣的反擊都組織不出來,甚至還在為「是否該反擊」爭論不休。
這時候,伊朗需要的不是辯論者,是行動者。需要一個敢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領袖。
可問題的關鍵並不是民眾喜不喜歡,而是哈梅內伊願不願意。
從2021年到2025年,內賈德三次申請競選總統,三次被駁回。理由很簡單:他太強,太有民意,太有行動力。對一個正在安排接班人、試圖穩住「體制內平衡」的老領袖來說,這是不穩定因素。
可現在呢?以色列炸平了核設施,革命衛隊高層全滅,俄羅斯自身難保,沙特還在「譴責但不出兵」的老路上跳舞。伊朗已經沒有第二張牌可打。
哈梅內伊面前的,不再是「是否放權」的問題,而是「若不放權,伊朗還有沒有未來」的生死賭局。
三、內憂外患中,只有他能讓伊朗重新站起來
放眼當下國際關係,伊朗的處境正屬於前所未有的孤立。
一方面俄羅斯深陷烏克蘭泥潭,已無力顧及中東;另一方面伊朗昔日的「什葉派之弧」也因敘利亞戰後重建、黎巴嫩經濟崩盤而失去活力。
更大的問題還在國內。年輕一代早已對宗教管控心生反感,「頭巾事件」後,反政府情緒如幽靈般在大學和網路世界蔓延。
高物價、失業潮、貨幣貶值,讓民眾對「犧牲換尊嚴」這套話術徹底失去耐心。
但若真有一人,能用鐵腕終結內耗,用實力換來尊重,那非內賈德莫屬。
他曾經做到過,至少部分做到過。他懂得如何在國際壓力下談判,也敢在戰鬥中亮出拳頭。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把國家的資源,真正用在民眾身上。
有人說,內賈德的路線曾讓伊朗經濟破產,不值得重來。可現在的現實是,即使妥協,伊朗也沒換來經濟復甦,反而換來敵人更大膽的攻擊。
也有人說,內賈德太極端,會讓伊朗陷入戰爭。可現在,哪怕不極端,以色列一樣敢飛進來炸掉你最核心的軍事中樞。
真正的問題,不是「內賈德會不會帶來戰爭」,而是,伊朗還能不能撐到下一次攻擊。
結語:伊朗的未來,不在於談判桌,而在於拳頭的分量
中東從來不是講道理的地方,而是講底牌的戰場。伊朗這幾年,底牌一張張被掀開,敵人看得清清楚楚。而現在,唯有掀出一張「讓人不敢碰」的王牌,才能重塑平衡。
這張牌,不是無人機,不是口號,不是「強烈譴責」,而是一個名字,內賈德。
他不一定能讓伊朗贏,但他至少能讓以色列害怕。而在這個隨時可能爆炸的中東,害怕,才是一種難得的安全。
信息來源:
伊朗:美國也要負責!——2025-06-14 08:42·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