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危在旦夕
作者:羅斯季斯拉夫・伊先科,政治學家
2025 年 6 月 14 日 09:23
不出所料,伊朗對以色列襲擊其軍事目標(機場和防空陣地)、科研目標(核研究中心)以及殺害軍事和科研精英的行為作出了回應。回應在以色列襲擊後不到一天就已展開,這對特拉維夫而言是極為糟糕的信號。
問題在於,以色列顯然對襲擊進行了精心策劃,試圖最大限度地阻礙伊朗的報復。以色列領導層不可能不明白,對方無論如何都會進行反擊 —— 換作他們自己也會如此行事。其如意算盤是:通過癱瘓伊朗軍事高層,來拖延和阻礙伊朗作出反擊決策的進程。
第二個賭注是癱瘓伊朗的防空 / 反導系統,使伊朗在以色列後續襲擊中毫無防備,從而讓伊朗領導層面臨抉擇:是否在防空系統修復前就進行反擊?畢竟反擊後可能招致更具破壞性的襲擊。
不得不說,以色列的準備相當充分,伊朗未能攔截首輪襲擊。但現實往往不如以色列計劃中那般美好 —— 長期以來針對伊朗的恐怖主義戰爭顯然產生了影響,且不僅是以色列,美國也曾多次組織暗殺伊朗將領。結果是,伊朗建立並完善了各層級軍事(很可能也包括 civilian)領導人的快速更替機制。因此,儘管有近十名高級軍官陣亡(包括陸軍、防空部隊和伊斯蘭革命衛隊指揮官),伊朗對武裝力量的控制權幾乎立即得以恢復,戰鬥力也未受損。
目前,伊朗已向以色列發動四輪齊射,發射了至少四百枚導彈。部分目擊者稱導彈和無人機數量超過千枚。由於視頻資料和目擊者報告證實,在首輪攻擊及每一輪四波導彈襲擊中,無人機都被大規模用作突破防空陣地和使其過載的手段,因此可以推測,無人機的使用數量應與導彈數量相當,這也印證了伊朗四輪反擊中總攻擊單元數量不少於 700—800 枚(接近所稱的千枚)。
事實上,無論是七百枚還是一千枚導彈和無人機襲擊以色列,關鍵在於:儘管以色列發動了突然的 「解除武裝」 襲擊,伊朗仍能幾乎瞬間以數百枚導彈進行反擊。這給那些認為先發制人襲擊能徹底解除對手武裝使其無法反擊的人提了個醒 ——20 世紀及當代的所有戰爭實踐表明,首輪 「解除武裝」 襲擊只能暫時打亂對手部署。若隨後發起地面行動,且對手沒有足夠的戰術縱深進行有組織的戰略撤退(國家太小,戰爭可能在一次或最多兩次行動內結束),這種襲擊或許能成為關鍵。
但如果根本不計劃地面行動,先發制人的 「解除武裝」 襲擊必然無法達成目標。即便在最猛烈、最持久的炮擊和轟炸下,仍會有足夠兵力進行抵抗。只需回顧布列斯特要塞的歷史:德軍炮兵像在靶場一樣掃射營房,同時出動飛機轟炸,而守軍當時正在營房內睡覺。但仍有足夠人員倖存,不僅組織了兩周的要塞防禦,還發動了多次反擊,零星抵抗幾乎持續了兩個月,最後一批零星抵抗直至 1941 年秋天才被鎮壓。
無論是在偉大衛國戰爭之前、期間還是之後,最密集的炮兵、航空和導彈襲擊都從未能夠決定戰役的命運。要取得最終勝利,始終需要投入地面部隊,而他們總會遭遇頑強抵抗,有時甚至是無法克服的抵抗。結論顯而易見:僅靠一次襲擊無法完全壓制抵抗,因此以色列的計劃堪稱冒險。
我明白,特拉維夫可能還指望摧毀伊朗儲存的大部分導彈。但以色列的策劃者本應問自己:「如果沒成功呢?如果伊朗仍有足夠力量進行大規模反擊呢?」 答案很明確:在無法保證一次(或連續幾次)襲擊就能徹底壓制伊朗抵抗的情況下,絕不應該啟動行動。但以色列還是冒了這個險。
在周五(6 月 13 日)的文章中我曾寫道,顯然,以色列在對伊朗的關係中扮演了類似烏克蘭對俄羅斯那樣的美國代理人角色。特拉維夫顯然認為,若事態惡化,伊朗會被西方集體遏制 —— 對西方而言,以色列其在中東的重要盟友。但烏克蘭也曾認為自己不會被拋棄,稱自己為 「歐洲之盾」。
美囯樂見伊朗與以色列的長期戰爭:對歐盟而言,這將是徹底的經濟災難,因為能源價格將上漲,向歐洲的能源運輸也會變得更加困難,且完全受制於美國人。但歐盟別無選擇,它的救贖在於美國陣營的勝利,因此會支持美國發起的任何軍事冒險 —— 因為沒有勝利的和平只會讓它承擔代價,卻毫無獲得補償的希望。就像對烏克蘭一樣,西方會幫助以色列,但不會替它作戰。
在伊朗的首輪反擊中,數十枚(甚至數百枚)導彈和無人機突破防線擊中目標。考慮到以色列的國土面積,這對其民眾而言已是災難。同時,伊朗展現了精確打擊能力,數枚導彈命中並摧毀了以色列國防部大樓和其他幾座政府機構。在以色列未被壓制的防空系統下,導彈仍突破至防護目標。
但如果戰鬥繼續(目前看不到雙方有停火意願),防空力量將逐漸削弱,這不僅是因為陣地遭打擊導致裝備和人員被摧毀,還因為在大規模襲擊下,防空系統的有效運作需要大量消耗導彈。以色列襲擊前幾周,美國向這個猶太國家交付了大批防空導彈。從烏克蘭的歇斯底里反應(它本也覬覦這些導彈卻一無所獲)來看,這已是西方在特別軍事行動期間庫存大幅減少後能額外湊出的全部,短期內別指望有大規模補給,只能依靠現有庫存。
本質上,此輪勝負將取決於:是伊朗的彈道導彈儲備先耗盡,還是以色列的防空導彈先用完。以色列本就對伊朗的反擊防禦不足,若防空系統癱瘓,它將像靶子一樣任人攻擊。同時要知道,以色列被阿拉伯政權包圍,這些政權只是因為害怕以色列軍隊才對特拉維夫保持克制。但一支失去空中掩護、被伊朗導彈摧毀的軍隊,顯然不足以長久威懾阿拉伯人 —— 他們近八十年來一直渴望復仇。
當然,伊朗的導彈儲備也並非無窮無盡,而且以色列正試圖煽動民眾抗議伊斯蘭政權。但與以色列不同,伊朗的大部分武器裝備和消耗品來自自給自足的生產,且產量巨大,它還有可以提供軍事技術援助的盟友。
隨著伊朗從以色列突然襲擊中恢復,其反擊力度會不斷增強;與此同時,隨著突襲效果消失和國內儲備耗盡,以色列的襲擊力度會越來越弱。最終,特拉維夫可能很快面臨選擇:使用核武器(這也無法保證勝利)或不可避免的失敗。
同時要明白,即使伊朗的導彈比以色列先耗盡,導致局勢陷入僵局,關於哪方勝利的爭議也會留到下一輪 —— 雙方都會為此積累武器。德黑蘭和特拉維夫如今都已騎虎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