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選擇看似意外,實則早有伏筆。泰國空軍現役機隊中,已有11架「鷹獅」C/D型戰機服役15年,配套的維護體系、飛行員訓練系統和零部件供應鏈早已成熟。繼續採購同系列升級型號,能直接節省50%以上的換裝成本。
反觀殲-10CE,泰國若引進就必須重建一整套中式後勤體系——從專用導彈、維護設備到備用發動機,甚至需要配套購買空警-500預警機才能發揮完整戰力。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投入,對國防預算年均僅20億美元的泰國來說,顯然難以承受。
但是更深層的原因,藏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上。作為東南亞重要國家,泰國近年來在中美之間玩起了精妙的「平衡術」:陸軍採購中國VT-4坦克、紅旗22防空導彈,海軍引進071型登陸艦,甚至計劃購買中國潛艇;但空軍卻始終以西方裝備為主,此次選擇「鷹獅」而非殲-10CE,正是這種平衡策略的延續。
一方面,泰國不想徹底得罪美國。雖然美泰軍事同盟近年因人權問題遇冷,但泰國仍是美國「非北約主要盟國」,其F-16機隊的維護仍依賴美國技術。若選擇殲-10CE,極可能引發美國制裁,這對依賴美國市場的泰國經濟來說風險太大。
另一方面,泰國也不願過度依賴中國。通過採購瑞典戰機,泰國既能維持與北約的技術聯繫,又能避免像土耳其採購S-400那樣陷入大國對抗的漩渦。這種「腳踏兩條船」的策略,堪稱小國在大國夾縫中的生存教科書。
當然,武器性能也是重要考量。「鷹獅」E/F型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F414G渦扇發動機,作戰半徑達800公里,載彈量10噸,還能在500米短跑道起降——這對多山地形的泰國至關重要。更絕的是,瑞典承諾在泰國本土修建維修中心,並為戰機加裝「流星」超視距導彈,直接解決了小國最頭疼的售後難題。
反觀殲-10CE,雖然在巴基斯坦實戰中擊落過印度「陣風」戰機,但泰國空軍更看重體系兼容性。其現有的薩博-340預警機已與「鷹獅」實現數據鏈互通,新戰機可快速形成戰鬥力;而殲-10CE若要融入泰國現有作戰體系,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磨合。這種「即插即用」的優勢,讓性價比更高的殲-10CE敗下陣來。
這次軍購失利,再次暴露了中國武器出口的深層困境。儘管殲-10CE單價僅為「鷹獅」的60%,但國際軍貿市場從來不是單純的商品買賣。西方國家通過技術封鎖、政治施壓、捆綁銷售等手段,早已築起堅固的壁壘。例如法國向埃及推銷「陣風」時,承諾共享衛星情報;美國則通過出售二手F-16擠壓市場空間。而中國武器往往「單兵作戰」,缺乏配套的國際服務網路和政治支持,這讓許多國家即便心動也不敢輕易下單。
更尷尬的是,中國武器的「性價比」優勢正在被削弱。瑞典為爭取泰國訂單,直接將「鷹獅」E/F的單價從1億美元壓至8500萬美元,並包含終身維護服務。這種「賠本賺吆喝」的策略,讓習慣了低價競爭的中國企業措手不及。
泰國的選擇,撕開了國際軍貿市場的殘酷現實: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上,武器早已超越了商品屬性,成為地緣政治的籌碼。對中國來說,要打破這種困局,或許需要從三方面破局:一是建立全球化的售後服務網路,解決客戶的後顧之憂;二是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軍事技術合作,打造「中式武器生態圈」;三是在國際輿論場主動發聲,用實戰案例(如巴基斯坦殲-10CE的輝煌戰績)打破西方的技術偏見。
你認為中國武器如何才能突破國際市場的壁壘?是堅持低價策略,還是另闢蹊徑?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一起探討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