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這次是動真格了。
6月13日凌晨德黑蘭、伊斯法罕、納坦茲三地幾乎同時傳來爆炸聲。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海珊·薩拉米被暗殺,多名核科學家身亡,納坦茲核心核設施遭定點打擊。
這一夜伊朗損失的不只是人員和設備,更是整個指揮系統的穩定與戰略信心。
這一仗不僅打疼了伊朗,還把整個中東打亂了。
「斬首」不止是行動,更是戰略宣言
這不是臨時起意,也不是簡單的報復。
當日,以色列國防部長約阿夫·加蘭特斬釘截鐵地宣稱:這是一場「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其矛頭直指伊朗核與導彈能力的核心。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更是宣稱,打擊將持續推進,目標明確清晰,絕不容情姑息。
這次是系統性、鏈條式的打擊。
據多家中東媒體報道,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穆罕默德·巴蓋里、中央總部司令烏拉姆·阿里·拉希德,也在襲擊中遭遇重創。
一旦這些人「掉線」,整個指揮鏈條就會亂套。
關鍵科學家身亡,打掉的不只是人
除了軍方高層,多名伊朗核科學家也在這次襲擊中遇難。
費雷敦·阿巴西-達瓦尼,曾是伊朗原子能機構負責人,一度是伊朗核計劃的「總設計師」。
還有穆罕默德·邁赫迪·德黑蘭奇,負責高級離心機的研發。
他們的身份很明確:不是軍人,卻是核計劃的「大腦」。
這類精準打擊說明以色列的目標不僅是炸掉設施,更是清空知識鏈條」。
比起摧毀設備,打掉人更難修復。
因為設備可以進口、修復,人才一旦沒了,幾年甚至十幾年都補不回來。
納坦茲核設施爆炸,伊朗損失超預期
凌晨時分,伊斯法罕省的納坦茲核設施突然發生爆炸。
伊朗國家電視台確認,爆炸發生時,離心機正處於運行狀態。此次爆炸雖未造成核污染,然而損失頗為可觀。
納坦茲是什麼?是伊朗核計劃的「心臟」。
這裡承擔了90%的鈾濃縮任務。
以色列此次摧毀的是離心機生產線、固體燃料攪拌機、金屬精密加工機等關鍵設備。
這些設備普通國家根本買不到,伊朗自己造的也極其困難。
設備報廢,核能力倒退三至五年。
這還是樂觀估計。
因為真正的問題在於:伊朗不知道還有多少地方被盯上了。
IAEA緊急介入,局勢升級到國際層面
爆炸後,伊朗立刻向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發出邀請,要求派員檢查核設施安全情況。
當天下午IAEA宣布派出專家組,前往納坦茲實地調查。
總幹事拉斐爾·格羅西表示:目前未發現核材料泄露,但需要進一步確認是否存在控制失效。
只要IAEA在報告中寫下「部分失控」這四個字,伊朗就可能面臨新一輪制裁。
這正是以色列想要的,不僅炸你,還要你在國際上抬不起頭。
以色列的這一舉措著實令人始料未及。
不靠大規模空戰,不動用陸軍推進,用一次點穴式打擊,就讓伊朗陷入核外交孤島。
幕後協同: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精密合謀
說這次是「以色列單幹」,有點天真。
《華爾街日報》披露:從5月底開始,美國CIA與以色列摩薩德就開始深度共享情報。
德黑蘭南部軍事指揮所的安保變化,納坦茲核設施的數據流量波動,這類情報都來自聯合監控網。
而在波斯灣,美國「艾森豪威爾」號航母臨時調整航向,靠近霍爾木茲海峽。
卡達、巴林的美軍基地,也明顯提升了空中偵查頻次。
美軍沒動手,但情報支持、區域監控、戰略協同,樣樣到位。
這不是普通盟友之間的「友情提示」,更像是一種「默契的配合」,甚至可以說是共同策劃。
伊朗毫無反應?關鍵在情報系統失守
伊朗不是沒警覺,以色列的「警告」早在幾天前就放出來了。
但當夜打響時,德黑蘭、伊斯法罕、納坦茲三地防空系統幾乎沒有啟動記錄。
不是技術問題,是「眼瞎」了。
以色列能精準鎖定伊朗高層位置、核科學家動向,說明伊朗內部很可能已經被「滲透」。
國家安全委員會已啟動內部調查,但外界普遍認為,這次的情報系統崩潰不是偶然。
究竟是誰在通風報信?又是誰泄露了位置信息呢?
沒人知道,但伊朗現在必須面對一個現實:你不知道敵人從哪裡來,也不知道他們知道你多少。
結語
這一夜打破的不是建築物,而是認知。
伊朗失去了高層、失去了科學家、失去了控制權。
而以色列贏得了時間、主動權和全球的「沉默支持」。
這一仗還沒完,但第一輪伊朗輸了。
參考資料:
深度評說2025-06-13亂了!總司令被殺?大批科學家被殺,核設施被炸,以色列下狠手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