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這次太狠了。
6月13日凌晨,以色列發動了一場叫「雄獅崛起行動「的大規模襲擊,直接打到了伊朗本土。
這次不是亂打一氣,而是有目標、有計劃的精準打擊:
首先是核設施。
納坦茲核設施被擊中了,這可是伊朗最核心的核設施之一。
不僅是納坦茲,昆達卜與霍拉馬巴德的核設施也同時被擊中。
然後是首都,德黑蘭多區傳出爆炸聲響。
這次襲擊最震撼的是,伊朗軍方的幾個大佬都沒了:
- 革命衛隊總司令海珊·薩拉米,這相當於伊朗最精銳部隊的頭頭。
- 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穆罕默德·巴蓋里,相當於總參謀長。
- 還有6名核科學家。
這就是把伊朗軍方的大腦給端了。
換成任何一個國家,都得拚命反擊,否則以後在國際上就沒法混了。
這次不一樣
很多人可能覺得,中東打打殺殺不是常事嗎?
但這次不一樣。
伊朗第三波一口氣發射了約150枚導彈,這在中東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三波襲擊累計300枚,已經是「准戰爭級別」的攻擊了。
一枚現代彈道導彈的造價,通常在幾十萬到幾百萬美元之間。
150枚導彈,保守估計價值上億美元。
伊朗經濟本來就不好,能一口氣砸出這麼多「真金白銀」,說明他們是真的豁出去了。
摧毀特拉維夫和拉馬特甘的建築。
美軍的薩德反導系統參與了攔截行動。
薩德系統是什麼?
那是美國最先進的反導系統之一,專門對付中遠程彈道導彈的。
連美國都得下場幫以色列攔截,說明伊朗的導彈技術已經不是吃素的了。
伊朗的反擊,也是在證明:
即使沒有核武器,我也能讓你付出代價。
這事兒的根本原因是核問題。
以軍稱,伊朗擁有足夠的濃縮鈾,可以在幾天內製造出多枚炸彈,因此需要採取行動應對這一「迫在眉睫的威脅」。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以色列覺得伊朗快要造出核彈了,再不動手就來不及了,所以乾脆先下手為強。
襲擊發生後以色列和伊朗均進入緊急狀態。
兩國都在動員,都在準備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150枚導彈,可能只是這場衝突的「開胃菜」。
美國為什麼下場?
美軍的薩德反導系統參與了攔截行動。
這說明了三個問題:
以色列頂不住了。
以色列的鐵穹、大衛投石索這些防空系統,面對150枚導彈的飽和攻擊,確實力不從心。
如果以色列被打垮了,美國在中東的整個戰略布局就完了。
衝突規模已經超出了地區性衝突,需要動用美國最先進的反導系統。
說明,這已經不是小打小鬧了。
多年來,以色列一直吹噓自己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空系統。
裝了三道鎖:
遠程有「箭-3」看著,中程有「大衛投石索」守著,近程有「鐵穹」護著。
聽起來很厲害吧?
按理說,蒼蠅都飛不進來。
但這次伊朗的150枚導彈攻擊,讓以色列人第一次真正體驗到了什麼叫挨炸。
結果呢?伊朗150枚導彈一來,這三道鎖全成了擺設。
為什麼?
任何防空系統都有一個飽和攻擊閾值。
簡單說,就是你一次性來太多導彈,再先進的系統也忙不過來。
以色列人這輩子估計沒想過,有一天自己的首都會被導彈轟炸。
他們習慣了在電視上看別人的城市被炸,習慣了看加沙的孩子在廢墟里哭泣,習慣了看敘利亞的醫院冒黑煙。
但這次,輪到他們了。
伊朗這次攻擊,炸掉的建築物可能不多,但炸掉的是以色列人的"安全感"。
以色列人突然發現:
原來我們也會被炸,原來我們的防空系統也不是萬能的,原來我們也會像加沙人一樣躲在地下室里。
這種心理衝擊,遠比炸掉一座大樓可怕。
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聲稱:「伊朗轟炸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已越過紅線。」
但問題是:以色列的紅線在哪裡?
炸加沙的學校,不算越紅線。
炸敘利亞的醫院,不算越紅線。
炸黎巴嫩的居民樓,不算越紅線。
但別人炸他們的城市,就是「越紅線」了。
全世界都看著呢:你當施暴者的時候,怎麼不說越紅線?
今天你能炸別人,明天別人也能炸你。
今天你覺得自己無敵,明天可能就要躲防空洞。
伊朗幹了件聰明事兒
伊朗這些年幹了件很聰明的事兒:
把最重要的軍事裝備都藏到了地底下,不是隨便挖個坑就完事,而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城市。
2025年,伊朗已經公開展示了第四個大型地下導彈基地,革命衛隊在1月10日又公布了一個高度機密的地下導彈設施。
簡直像科幻電影:
- 自動化鐵路系統運輸導彈,就像地鐵一樣
- 導彈垂直存放在"彈藥庫"里,隨時可以發射
- 革命衛隊高官甚至誇口說"地下設施太滿了,新導彈都不知道往哪放"
這不是吹牛。
從公開視頻看,伊朗確實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地下導彈生產、儲存、發射體系。
基地存放著Kheybar Shekan、Ghadr-H、Sejjil、Haj Qassem等各型導彈,以及Paveh巡航導彈。
其中,不少已經在2024年4月和10月對以色列的攻擊中使用過。
更要命的是核設施。
美聯社分析衛星照片發現:
伊朗新建的地下核設施,可能連美軍最大的「地堡炸彈」都炸不到 。
這有多深?
專家估計埋在80-100米深的山體內,有些地方甚至可能深達150米。
相當於50層樓。
就算是以色列最先進的鑽地彈,面對這種深度也是有心無力。
伊朗的「致命猶豫」
俄烏戰爭打了這麼久,普京其實一直在等一個機會:
讓美國分心。
巴以衝突爆發後,看起來機會來了。
美國的注意力、資源、軍事裝備大量湧向中東,這不正是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翻身的好時機嗎?
理論上很完美,但現實很骨感。
普京的如意算盤需要一個前提:中東必須持續高強度衝突,才能真正牽制美國。
但伊朗犯了一個致命錯誤:遲遲不願親自下場。
雖然伊朗支持哈馬斯、真主黨這些代理人,但自己始終在台下指揮,不願直接與以色列硬碰硬。
這種「猶豫」讓美國很快看穿了伊朗的底牌:
伊朗不敢真正升級衝突。
既然伊朗不敢親自下場,那中東衝突的烈度就有限,美國也就不需要全力投入中東,依然可以繼續支援烏克蘭。
伊朗的膽怯戰略,讓自己付出了巨大代價。
2024年5月,伊朗總統萊西在直升機墜毀中死亡。
2025 年 6 月 13 日,革命衛隊司令薩拉米等,多名高級將領被精確打擊。
真主黨遭受重大挫折,損失了大部分高級指揮官,最終被迫放棄最初的要求,同意與以色列停火。
通過敘利亞的陸上走廊被削弱,伊朗無法再通過這條路線向真主黨輸送武器。
加強版阿富汗,可不好啃
回頭看,伊朗當初如果真的「以身犯險」,現在的世界格局可能完全不同。
為什麼說伊朗是難以被征服的?
關鍵在於地理。
伊朗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到處都是山脈和沙漠。
北邊是更多的山脈和沙漠,東邊的阿富汗基礎設施同樣不利,南邊只有海洋。
軍事專家分析指出,伊朗有與阿富汗同樣數量的優秀防禦地形——山地。
但伊朗,比阿富汗更可怕的地方在於:
面積更大,伊朗164萬平方公里,是阿富汗的2.5倍。
人口更多,8400萬人口,是阿富汗的2倍多。
有完整的軍工體系和石油工業,革命衛隊是專業化武裝力量。
美軍在阿富汗20年都沒能徹底解決問題,面對一個「加強版阿富汗」會是什麼結果?
以色列無法「一波按死」伊朗。
這些深埋地下的設施需要多輪精確打擊才可能摧毀,而以色列的戰略縱深有限,經濟體量也撐不起長期高強度作戰。
以色列GDP5000多億美元,伊朗約3500多億美元。
看起來以色列更富,但伊朗人口是以色列的9倍多,戰爭潛力更大。
以色列國土面積只有2.5萬平方公里,首都特拉維夫距邊境僅 15 公里,缺乏戰略緩衝。
伊朗是164萬平方公里。
伊朗被炸了一個基地,還有幾十個;
以色列被炸一個,就傷筋動骨。
雖然美國支持以色列,但美國為以色列軍事行動已經花費至少227.6億美元,這種支撐也有極限。
如果伊朗在巴以衝突初期就直接參戰,美國必然被迫大規模介入中東。
那樣的話:
美國海空軍主力被牽制在波斯灣,對烏克蘭的軍援必然大幅減少,俄羅斯趁機在烏克蘭戰場翻盤。
但歷史沒有如果。
伊朗的「猶豫不決」不僅坑了自己,也斷送了盟友翻盤的機會。
可能是伊朗唯一的生路
伊朗現在的選擇,本質上是一場生死存亡:
贏了:獲得核武器,成為中東核大國,與美以形成戰略平衡。
輸了:被軍事打擊,政權可能垮台。
但不賭的結果更確定:慢性死亡。
從這個角度看,伊朗選擇「核賭局」才是理性的。
而且勝算並不小:
地理優勢明顯,核技術接近突破,美國戰略資源有限。
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
這不是狂熱,而是生存邏輯。在殘酷的國際鬥爭中,這可能是伊朗唯一的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