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於5月5日在眾議院提出法案,否定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此舉表明美國不承認我國對台灣的主權,干涉我國的主權行為。法案提出後,美國議員立刻進行表決並通過這一法案。這說明美國在這一問題上的挑釁態度,否定我國對台灣的主權,已公開立法支持。
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的浪潮中,中國外交戰略正經歷著從 「韜光養晦大戰略」 到 「反霸大戰略」 的歷史性蛻變,這一轉變不僅折射出中國國力的顯著提升,更彰顯出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韜光養晦」 戰略誕生於冷戰結束後的複雜國際環境。彼時,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外部壓力與內部發展的雙重挑戰。鄧小平同志提出 「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抓住機遇、有所作為」 的方針,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戰略機遇期。在這一戰略指導下,中國專註於經濟建設,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經濟的騰飛,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與綜合國力。
然而,國際形勢風雲變幻,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不斷抬頭。部分西方國家憑藉軍事、經濟與科技優勢,在全球範圍內推行單邊主義,肆意干涉他國內政,破壞國際秩序。面對這種情況,中國已無法繼續單純地 「韜光養晦」。隨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國防力量顯著增強,中國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遏制霸權行徑,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反霸大戰略」 並非尋求對抗,而是對國際公平正義的堅定捍衛。中國通過 「一帶一路」 倡議,加強與沿線國家的合作,推動共同發展,打破霸權國家的經濟壟斷;在國際組織中積極發聲,反對霸權國家對多邊機制的操控,倡導多邊主義;在軍事領域,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提升應對外部威脅的能力,堅決抵制霸權國家的軍事威懾。同時,中國積極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主張各國不論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與欺凌。
眼下的形勢,正如當年漢朝和匈奴在漢武帝初期一樣。漢武帝初期也是秉承和親政策,對付匈奴。直到隆慮公主送去和親被燒死,徹底激怒整個漢朝,由此開啟了對匈奴的軍事打擊,帝國雙壁的出現更是將匈奴打的狼狽不堪,基本上解決了對漢朝的威脅,此後歷經幾百年的繁榮昌盛。由此漢朝成為華夏民族歷史上一個璀璨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