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18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有外媒記者提問,美國總統特朗普稱中美元首將在近期舉行會晤,中方有何回應?發言人毛寧表示,中方沒有可發布的消息。短短几天內,不同的外媒記者提出同樣的問題,明顯是在試探我們的態度,這說明特朗普想要來中國的心,已經很急切,我們的回應也沒變:已讀不回。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
一、特朗普請求訪華
自從特朗普「二進宮」以來,中美關係迅速惡化,他出台的一系列關稅政策,嚴重影響中美貿易合作,我們則在第一時間實施對等反制,通過對美國農產品加征關稅,將美國實體列入不可靠清單,在世貿組織起訴美國等多種方式進行反擊。我們的態度非常清晰,要打,我們奉陪到底。不管是貿易戰、關稅戰,還是任何形式的戰爭,中國都會戰鬥到最後。特朗普有沒有跟中國「開戰」的勇氣,我們不得而知,但很顯然,他想先跟中國談談,看看能不能達成什麼交易。
很多朋友應該還記得,特朗普勝選之後,曾在公開場合說過,中美聯手可以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他說自己將在上任100天內訪華,還說中美關係會很好,他會跟中國合作。考慮到特朗普的商人做派,這話確實不像在開玩笑。我們可以把特朗普的行為理解為,是在跟中國談合作之前的「極限施壓」,他會帶著對中國額外加征的關稅來訪華,作為後續,雙方談判的籌碼。
(特朗普吹噓跟中國關係很好)
但我們的態度是明確的,不會接受這種「虛空造牌」的把戲。特朗普的上一個任期,和拜登執政的四年里,我們見過了太多類似的政治操弄,差不多得了。這些美國政客可能覺得,搞搞「服從性測試」,就能讓中國做出讓步,但我們已經多次正告過美國,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想合作就好好談。
二、保爾森試探口風
截至目前,特朗普還沒有展開他的亞太外交布局,美國新任駐華大使戴維-珀杜的任命在等待參議院的確認。這位珀杜曾是多家跨國公司高管,深知中國市場對美國的重要性,但在上任之前,他又不得不迎合國內的政治風向,多次渲染「中國威脅論」。他這種極度分裂的立場,恰恰反映出了美國政壇對華政策的搖擺不定,在讓中美關係處於「空窗期」,對特朗普也不是什麼好事。
於是在中方第一次「已讀不回」後,特朗普派了一個人來跟中方高層開會,美國前財長,跟我們打過多年交道的亨利-保爾森。他不僅是小布希第二個任期內的財政部長,在出任這個要職之前,還多次以高盛集團ceo的身份訪華,和中方多位高層保持著密切往來。當時的中美關係,正處於中國加入wto之後的「蜜月期」,2003年他在非典肆虐期間來華,還被我們評價為「患難之中見英雄」。
(美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
派這樣一個「知華派」,甚至可以說是「親華派」來中國,特朗普可能認為,這是他在「釋放善意」,加上保爾森本就是一個「做交易」的高手,說明特朗普想以更直接的方式來重塑中美關係。比如說,他會借保爾森對中國經濟的觀察,來判斷我們有多少籌碼,以及試探中國在經貿、外交等問題上的風向,以確定後面怎麼調整政策。
三、中方給川普帶話
對於保爾森來華訪問,我們還是相當重視的。中方高層在同他的會面中強調,中國經濟呈現回升勢頭,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果顯著,國內需求潛力和內循環空間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前景依然十分光明。這些話可不是隨便說的,每一句都有潛台詞,而且也不是只說給保爾森聽的,你可以理解為,是我們想通過保爾森,給特朗普帶幾句話。
中國經濟呈現回升勢頭,意思是從2018年開始的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大,我們已經熬過來了。創新驅動發展成果顯著,意思是美國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無理打壓,阻止不了中方不斷創新,轉化為具體的產品。國內需求潛力和內循環空間這句,指的是我們不怕美國在外部施壓,中國經濟有強大的內生動力,總而言之一句話,美國發起的這樣戰那樣戰,都阻止不了中國的經濟,按照自己的節奏向前發展。
(美國無法遏制中國的發展)
反而是美國,當了這麼多年經濟霸主,還對中國的發展感到恐懼,這本身就不正常。按某些國內公知的說法,中國經濟在發展,美國也在發展,我們理應趕不上美國。可現在呢?美國的經濟要崩,不找自己的問題,反而把鍋甩給中國,堂堂美利堅的大國自信,怎麼就蕩然無存了?至於特朗普要來中國訪問,倒也不是不行,省省「虛空造牌」的功夫,拿出點實際行動來,什麼時候中方感受到了真正的誠意,而不是反覆試探,中美就能坐下來,好好談一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