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在俄烏衝突的敏感時期,印度並未明確「站隊」俄羅斯,但兩國間的合作與交流卻始終保持著穩健的步伐。
據印度國防部最新通報,國防部長辛格計劃於12月8日至10日踏上俄羅斯的土地,此行不僅將在莫斯科與俄羅斯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就雙方軍事合作議題展開深入對話,更將親臨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進行實地考察。
在當前俄羅斯與北約關係緊張至極,幾乎一觸即發的背景下,辛格此訪加里寧格勒的時機選擇,在外界眼中顯得頗為微妙,甚至有人質疑其明智性。
然而,據可靠消息源透露,辛格此行的真正目的,在於親自督戰印度海軍「圖希爾」號護衛艦的調試進程。
這一舉動背後,是2016年俄印雙方簽訂的25億美元軍艦採購大單,其中,「圖希爾」號正是在加里寧格勒的揚塔爾造船廠精心打造而成。
辛格此次加里寧格勒之行,被外界廣泛解讀為俄印軍事合作回暖的重要信號。
回溯過去十年,印度在國際軍事合作領域動作頻頻,尤其是與美西方國家的聯繫日益緊密,通過多元化進口策略,引進了包括武裝直升機、戰略運輸機在內的多款先進裝備,這一轉變使得俄羅斯在印度武器裝備供應體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特別是在印度決定退出蘇-57戰鬥機聯合研發項目後,兩國軍事合作一度陷入低谷。
而烏克蘭危機的爆發,更是讓俄羅斯暫時中斷了對外武器出口,集中力量滿足自身軍事需求,部分原定於出口國外的裝備也被緊急調用至烏東前線。
儘管如此,印度在此期間雖未新增軍購訂單,但仍致力於維護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紐帶。
展望未來,隨著俄羅斯可能於2025年與烏克蘭開啟和談進程,其龐大的軍事工業體系將為印度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難得的機遇。
印度正加速推進軍事現代化,亟需大量先進裝備以更新換代,因此,此時加強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對印度而言無疑是利大於弊的戰略選擇。
然而,這一動向對北約而言卻非福音。近期,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鮑爾的強硬表態,即一旦與俄羅斯發生衝突,北約成員國將聯合對俄實施精準打擊,被視為對俄羅斯更新核戰略的回應。
俄羅斯方面明確表示,若國家安全紅線被觸碰,將不惜使用核武器在內的所有手段進行反擊,這一表態無疑降低了核打擊的門檻,使得北約在支持烏克蘭問題上更加謹慎。
在此背景下,俄印軍事合作的深化,無疑為北約增添了一份複雜的考量。
作為全球軍事強國之一,印度雖未與俄羅斯形成正式盟友關係,但其軍事實力本身就是對北約的一種「隱形威懾」。
俄印合作的加強,不僅讓北約在行動上更加受限,也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安全格局的複雜性。
對於印度而言,這既是對自身國家安全利益的考量,也是在國際棋盤上尋求更多戰略空間的重要舉措。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於觀察者網,東南軍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