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阿薩德政權轟然垮台,敘利亞局勢徹底變天,俄羅斯、伊朗兩國之前付出的所有努力付諸東流,中東地緣格局已然發生巨大變化。
【敘利亞反對派武裝攻入首都大馬士革】
11月下旬發起突襲後,「沙姆解放組織」(HTS)等之前盤踞在敘利亞西北部的反對派武裝,接連攻克阿勒頗、哈馬、霍姆斯等重鎮,用時不到2周便攻入了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正式宣布推翻阿薩德政府。
與此同時,原本忠於阿薩德的敘利亞政府軍也宣布阿薩德政權終結,代表文官系統的原敘總理賈拉利宣布將與新「領導層」合作,進行權力移交。反對派也決定在權力移交的過程中,由賈拉利領導前政府班底暫時負責國內事務。
至此,掌控了敘利亞50多年的阿薩德政權正式土崩瓦解。
公開飛航信息顯示,曾有一架阿薩德政府的伊爾-76運輸機從大馬士革機場起飛後飛向敘利亞沿海地區,但在空中突然轉向後失去了蹤影,應該是關閉了機上的飛行應答器。
【有消息稱,在反對派武裝控制機場前,曾有一架伊爾76運輸機起飛】
由於政府軍與文官系統已經接受現實,阿薩德乘機飛往敘沿海地區,在當地阿拉維派力量以及伊朗等盟友的支持下嘗試「重整河山」的可能性不高。
與此同時最新消息顯示,阿薩德及其家人已經安全抵達莫斯科,尋求俄羅斯的庇護。
回顧敘利亞內戰,阿薩德政權的快速垮台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2019年俄羅斯、土耳其等方協商,敘衝突正式降級後,阿薩德政府對於內部局勢的判斷有誤,認為被自己趕到西北部一隅之地的反對派武裝,已經沒有了翻盤的能力。所以出於減少財政開支壓力等考慮,自毀長城,減少了對於軍隊的投入,甚至廢除了義務兵役制。
這便導致在反對派武裝突然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後,敘政府軍無法及時有效調集力量應戰。哈馬、霍姆斯、大馬士革三地基本是政府軍主動放棄的。
【阿薩德政府自己的問題,導致了其沒能頂住反對派這波猛攻】
第二個原因是國際地緣局勢變化,使得阿薩德政府缺失了主要的外部援助力量。
俄羅斯陷入俄烏衝突中,減少了在敘利亞方向的投入;伊朗與美以關係緊張,一時間沒能抽調出力量支援阿薩德政府;黎巴嫩真主黨也在與以色列的正面較量中損兵折將,直到哈馬易手後,才趕忙派兵一兩千人支援阿薩德政府。
這兩個主要問題,再加上反對派武裝蓄謀已久,在外部勢力支持下突然行動,共同導致了阿薩德政府以令外界意想不到的速度崩盤。
而阿薩德政府的倒台,同樣意味著敘利亞內部局勢將向著更加複雜的方向發展。
畢竟,敘利亞國內的反對派武裝魚龍混雜。脫離基地組織後改走相對溫和路線,且喊著要團結所有派系的HTS;土耳其支持的所謂「敘利亞國民軍」;與美國關係斐然的庫爾德人武裝;乃至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少量餘孽,都在敘國內活動。
【敘利亞反對派內部魚龍混雜】
阿薩德政府這個共同敵人在的時候,這些背景不同、訴求不同、背後支持者也不完全相同的勢力,也許還能打打配合。可現在阿薩德政府已然垮台,這些本就積怨已久,甚至曾經有過武裝衝突的勢力,極有可能為了各自的利益,展開新一輪的鬥爭,敘新政府的建立將會充滿坎坷,甚至有可能引發新的全面內戰。
除了敘利亞內部局勢的不明朗,阿薩德政府倒台帶來的另一個影響是改變了中東地緣格局。
首先,阿薩德政府是俄羅斯在東地中海唯一的盟友,是俄軍在地中海保持行動能力的關鍵,俄方當年親自下場,出兵支援阿薩德政府,就是為了保住敘利亞的軍事存在,以維持自身在中東和東地中海的影響力。
現在阿薩德政府垮台,俄方此前與反對派武裝又是敵對關係,普京政府通過正常外交手段,保留基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是不清楚,各反對派勢力是否會在短期內達成一致,一道要求俄軍立刻撤離,幫助土耳其等背後支持者,將俄羅斯勢力趕出敘利亞。
【阿薩德政府倒台可能導致俄軍失去東地中海重要的海軍基地】
其次,阿薩德政府是「抵抗之弧」中的關鍵一環,伊朗向黎巴嫩真主黨等方提供武器等支援一直要借道敘利亞中轉。
敘利亞變天后,伊朗與真主黨的陸上聯繫會被大幅減弱,哈馬斯方面也將失去重要外援。這不僅會導致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與實際行動能力下降,也會讓以色列方面壓力驟減,以方在很多地區問題上,可能會變得更加強硬。
整體而言,阿薩德政府的倒台,符合美國、以色列、土耳其等方的戰略利益,也讓伊朗與俄羅斯之前十餘年間在這一方向上的努力付諸東流,俄伊兩國應該不會心甘情願接受這一結局。
敘內部各勢力後續的爭權奪利,以及俄、伊、美、土等方的新一輪地緣博弈,仍將長期影響敘利亞乃至整個中東局勢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