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解放軍加大了在台海周邊的巡航力度,殲-16、轟-6等各種先進軍機輪番現身。然而最讓台當局擔心的莫過於殲-20,因為其強悍的隱身性能島內根本發現不了,而這還只是開始。
一張照片,曝光殲20最新動向
最近,社交媒體上流傳著殲-20在「野獸模式」下進行試飛的照片。照片顯示,殲20機翼下掛載著外部載荷,可能是空空導彈,或者是有著特殊用途的吊艙。這一切透露了一個信息:比起隱身,戰機在不同作戰場景中的適應性同樣關鍵。
要明白這次測試的意義,我們要先了解第五代戰機普遍採用的內置彈艙。這種設計無疑是為了追求極致的隱身效果。當彈藥隱藏在機體內部時,雷達反射面積達到最小,對於滲透敵方防線尤為重要。然而,內置彈艙的容積有限,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當對隱身性能的要求有所降低時,外掛武器就成為了合理的選擇。
(社交媒體上出現的殲20圖片)
F-22也曾在研製階段進行過類似的嘗試。在2002年的一次試飛中,F-22攜帶了兩枚AIM-120中距導彈完成外部載荷測試。這表明,外掛武器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而是面對複雜作戰環境,戰機需要採取的一種可適應性策略。
那麼,殲-20開啟「野獸模式」意味著什麼呢?簡單來說,這代表它具備了搭載更多武器載荷的能力,使其在制空作戰中具備了能同時打擊更多目標的潛力。不過,增加掛載數量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即隱身性能會降低。不過,只要我們在戰場上擁有了制空權,並且敵防空系統的威脅降低,此時開啟殲-20的「野獸模式」,將對戰局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正如台退役少將栗正傑所言,「當殲-20把敵軍雷達和電子監聽設施打掉時,它就不需要隱身了。」打掉敵人的「耳目」後,殲-20可以遊刃有餘地施展武力,不再受到過多隱身需求的限制。
(殲-20)
他認為,在實際作戰環境下,殲-20開啟「野獸模式」往往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協同作戰的一部分。和殲-16、殲-10C攜手作戰,殲-20充當開路先鋒,率先摧毀敵方重要的雷達和通訊設施。一旦這些目標被拔除,殲-16等戰機便能接手進行更大規模的打擊任務,屆時實現兩岸統一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解決台灣問題,解放軍手握「定海神針」
有消息稱,殲-20已經換裝了新型發動機,推力比之從前有了極大提升,更強的推力意味著殲-20不僅可以攜帶更重的武器,還能更快地突破敵方封鎖,迅速轉入作戰或撤出戰鬥。
無論是憑藉隱身性能突破敵方防線,還是開啟「野獸模式」對目標進行火力覆蓋,殲-20的強悍性能都意味著美軍插手台海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台獨」分子妄圖「以武謀獨」終將是一場空。
(殲-20實彈開火)
此前,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海附近進行了多次軍事演訓,殲-20憑藉強大的空中作戰能力,成為了「定海神針」,確保在空戰中,敵方始終難以逾越我們的防線。
一旦台海衝突爆發,域外勢力想要介入時,殲-20不僅能夠深入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之間,執行精準打擊任務,還能攻擊敵方的空中加油機和預警指揮飛機,徹底切斷敵人的遠程行動能力。
殲-20的意義絕不僅限於一款先進戰鬥機,它是中國在現代戰爭中保持優勢的象徵。每一次試飛、每一次演訓,都是對我們國防力量的重要考驗和驗證。殲-20的「野獸模式」,為未來戰術的多樣性提供了更多可能。
(殲-20列裝數量越來越多)
殲-20的這些技術突破與戰略演練向世界傳遞了清晰的信息:中國軍隊不懼任何形式的挑戰。伴隨著多次的實戰化訓練及隱身與攻擊能力的進一步開發,殲-20必將在未來的國際舞台上綻放更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