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發展很快,尤其是航母這個領域,可謂是已經到了世界准一流的水平上,足以和美國的航母技術掰掰手腕。於是,很多軍迷就表示「福建艦戰力堪比美國核動力航母」,「如果不看動力系統,只看航母武裝配置,福建艦比福特級強」,「福建艦和核動力航母戰鬥群打起來,一點也不吃虧」……總而言之,就是認為福建艦已經很強大了,美國的核動力航母都得見面輸三分。事實果真如此嗎?顯然不是,否則還要核動力幹嘛。咱們今天不講高大上的理論,就說一個簡單的事實:如果沒有核動力,對付核潛艇都費勁。
國產首艘電磁彈射型航母「福建艦」
話說海軍是一個機動軍種,人類歷史上的數次海上大戰都是在雙方艦隊反覆機動過程中完成的;而那些憋在港里不動的艦隊,都是直接被人封鎖在港口,然後沉沒在港內。典型的被「憋死」在港口的艦隊,包括甲午戰爭中的北洋海軍、日俄戰爭時期的沙俄太平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公海艦隊等等。這才有了那句話:不敢機動的艦隊等於零。
美軍核動力航母
對於大國交戰中的航母戰鬥群而言,不光是沒有機動等於零,甚至連機動範圍太小、機動速度太慢也等於零。這個前提條件是大國交戰中,因為在兩個如中美這樣體量的世界級強國交戰時,在遠洋定位航母戰鬥群的辦法其實有很多,什麼遙感衛星、海洋監視衛星、sar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高解析度衛星、隱身長航時無人機、預警機、電子戰機、海上巡邏機、海軍艦隊等等,都可以對敵方航母的位置進行全面的追蹤。航母戰鬥群隱藏巡航陣位的難度要比大國打小國時難得多。
航母戰鬥群很難隱藏自身蹤跡
甚至,中美兩個大國在和平時期,就會每天定位對方的航母,並且形成對方主要大型艦艇的方位航跡,實現「日常追蹤」和「常態化追蹤」,戰時再尋找其精準方位時,往往也很容易。這個時候就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核潛艇對航母戰鬥群的威脅。因為航母的方位容易確定,再結合到敵人航母戰時要執行的任務時,航母巡航待機海域就很容易劃定,因此航母也就很容易被潛艇伏擊得手。
航母需提防核潛艇的威脅
就比如二戰時期,美國海軍航母艦隊在瓜島附近的作戰,需要兼顧方便後方加油補給、要把瓜島納入艦載機打擊範圍、需要避開日本控制的拉包爾基地的陸基飛機威脅、要拉開和日本主力艦隊的距離隨時準備海上戰鬥等等,因此其巡航區域被嚴格的定位在瓜島東南部方向一個狹小的海區之內。由於美軍艦隊巡航範圍易確定,因此日本的伊-19號潛艇竟然以6發魚雷就擊沉了美軍「胡峰」號航母及1艘驅逐艦,並且擊傷了1艘美軍戰列艦。
解放軍航母編隊
而對於現代海戰來說,尤其是中美這樣體量的世界級強國之間的海戰來說,航母的巡航區域是更加容易確定的,如果以搭載遠程反艦導彈且巡航速度能追上航母編隊的核潛艇,對巡航區域內的敵人航母實施攻擊,事實上難度會比二戰時期小的多,也更容易襲擊得手。因為現代攻擊核潛艇可以在28節的高速巡航下,連續航行近90天的時間,是跟蹤、打擊敵人航母戰鬥群的「強力刺客」,除非航母編隊在發現核潛艇後能夠迅速將其擊沉,否則就會有被核潛艇發射反艦導彈或遠程魚雷打擊的風險。
國產航母「山東艦」
此時,可以長時間保持巡航速度在30節左右的核動力航母,肯定會比巡航速度僅有16節左右的常規動力航母要安全得多。原因倒不是說核動力航母在面對核潛艇時逃跑的快,而是核動力航母巡航速度快、續航距離長、可以更少的依賴後勤,因此其在海上巡航待機的區域會有更大的面積,甚至可以跨幾個交戰海區進行大範圍的機動巡航;因此核潛艇要準確找到核動力航母,就有了更大的難度,畢竟核潛艇依靠聲吶探測目標,搜索的角度和距離都比較有限,這就像是打著手電筒在黑夜的大操場行走,並不能一下子就找到丟失的物品。
解放軍航母編隊戰鬥隊形
而常規動力航母巡航速度慢、續航距離短,還必須要接近後方的補給船隊,否則就會脫離後勤支持。因此其巡航的海域一般是比較固定,且巡航海域的面積也更小,也很難進行跨越幾個交戰海區的巡航。因此其巡航方位很容易確定,敵人的核潛艇就有可能「聞著味」趕過來,對航母艦隊進行超視距的「遠程伏擊」。
總而言之,核動力航母比常規動力航母的優勢還是很多的,就憑人家跑得快、跑得遠,就能帶來巨大的戰略戰役戰術優勢,這些都是003型「福建艦」無法比擬的。當然,相信咱中國的核動力航母,也會在短期內出現,咱們很快就能補上這個差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