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突然流傳出兩張有關殲-35隱身艦載戰鬥機的照片,引起了廣泛關注。特別是那架編號為「3503」,機身上噴塗有「八一」軍徽的殲-35戰機,更是成為外界討論的焦點。原因系該機機腹下方出現了龍勃透鏡,以此打碎了長期以來坊間有關該機隱身性能不佳的謠傳。另外經過對比可見,這架殲-35前起落架上的彈射拖曳桿突然消失不見,從而引發諸多猜測。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兩張殲-35的照片,都是攝影師數年前的作品。
問世已有80年的龍勃透鏡,從結構上講是一種呈洋蔥狀的中心對稱球體,在軍事領域內的運用主要集中在衛星通信、電子對抗、跟蹤系統等方面。聚焦到隱身戰鬥機上,龍勃透鏡則可以為其提供雷達回波增強,至於工作原理系龍勃透鏡由若干層電容率不同的非均勻介質材料製成,
能夠藉助於外表面部分塗覆的金屬反射層或安裝的反射板,以此將各種大角度入射的電磁波匯聚於焦點,然後通過較強的增益平射反射回去,因此具有相對較大的雷達散射截面積,可以起到較強的干擾作用。隱身戰鬥機在正常訓練或飛行中都會攜帶龍勃透鏡反射器以此用來增大雷達散射截面積。
可以有效避免因雷達散射截面積過小引起的飛行風險,便於讓民航空管雷達偵測發現,從而防止空中意外事故的發生。同時龍勃透鏡反射器還能夠保護隱身戰鬥機的真實雷達信號特徵,防止戰時被敵方識別,對於提高戰機威懾能力有著極大幫助。所以不論是中國空軍的殲-20,還是美國海空軍的F-22及F-35,都會在非戰時飛行時攜帶有龍勃透鏡反射器。
反觀早已進入俄空天軍戰鬥序列的蘇-57,外界則始終沒有發現其攜帶有龍勃透鏡反射器的蹤影。對此有說法稱,即使沒有龍勃透鏡反射器的幫忙,該機也仍然可以被地面導航雷達給追蹤到,以此說明蘇-57的隱身性能存在缺陷。同樣處在試飛階段的殲-35隱身艦載戰鬥機,也曾因沒有掛載龍勃透鏡反射器而飽受質疑,如今隨著相關照片的流出便能就此而止。
除了龍勃透鏡的出現,殲-35前起落架上彈射拖曳桿的顯示就讓人略感意外,彈射拖曳桿的出現與首輪拖曳彈射牽引方式的運用有著直接關聯。由於捨棄了傳統的牽引鋼索,即拖索彈射,使得艦載機只能依靠彈射拖曳桿與彈射滑塊相連,在進行彈射作業時,彈射滑塊則通過彈射拖曳桿牽引著艦載機加速滑行。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已經逐漸淡出人們視線的拖索彈射牽引方式,儘管具備有效這一優點,但因其會增加後勤負擔,且在鉤掛過程中費時費力,另外還會對艦載機的武器掛載空間產生影響等短板,因此便催生出了首輪拖曳彈射。反觀首輪拖曳彈射則通過彈射拖曳桿,不僅統一了所有艦載機的彈射牽引連接機構規格,降低了後勤保障難度。
更為關鍵的則是大幅簡化並縮短了彈射準備程序與時間,從而切實提高了艦載機的出動率。當然,在採用首輪拖曳彈射時,艦載機的前起落架就必須得經過特殊設計,例如除了增加彈射拖曳桿與液壓減載筒結構外,還要強化前起落架以及前起落架與機身連接處的結構。說回前文,當殲-35的彈射拖曳桿消失不見後,坊間對此議論紛紛。
例如有說法稱這架殲-35將會在遼寧艦、山東艦等採用滑躍起飛甲板的航母上使用,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艦載機前起落架雙輪構造除了要應對著艦降落時的高過載外,還因其具備有比較好的滑行減擺效果,所以能夠提高艦載機在滑行時的安全性。同樣,增加的輪胎數量也相當於加強了減振吸能的效果。
然而第二種說法則稱這架殲-35並非是面向STOBAR航母開發的滑躍起飛型,相反則是陸基型,至於理由就是那消失不見的彈射拖曳桿,但這種說法頗為牽強。原因系不論是前起落架,還是雙輪構型,在中國空軍眼裡都會視為是多餘的結構增重,只會對戰機的技術效率與作戰效能造成拖累,所以這種說法也很難站得住腳。
第三種說法更為有趣,即坊間認為這架殲-35的照片在發布前被PS過,所以才會形成如今我們看不到彈射拖曳桿的畫面,但其為何要這麼做卻讓人很難想清楚。當然說法雖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八一」軍徽的出現,說明這架殲-35已經被解放軍給「娶進門了」,至於該機下一步則就是「見公婆」,但要在哪裡見公婆,大家也不妨猜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