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末,應該是解放戰爭我軍在關內作戰最艱難的階段,中原和華東主戰場情況非常嚴峻。華野雖然在上半年的孟良崮和萊蕪大勝,但下半年七月分兵之後隨著國軍報團推進,也遭遇了南麻和臨朐這樣的慘烈的平局,部隊打的很疲憊;下半年挺進大別山的劉鄧,雖然勉強在鄂豫皖站住腳,但這裡可是桂系的地盤和老蔣的國統區腹地。
而到了1947年12月,情況也到了最危急的時刻,白崇禧親率30萬大軍重兵壓迫大別山根據地,劉鄧只能跟華野求援。
而這個時候粟裕在分析敵情之後,卻選擇按兵不動,最後成功瓦解白崇禧的攻勢,一舉盤活中原戰場。
這又是怎麼回事?本期就來看看,戰場藝術家粟裕的神奇的時刻!
粟裕和劉鄧首長合影(劇照)
白崇禧30萬大軍圍困劉鄧
1947年10月,為了消除劉鄧在大別山對於武漢和南京等地的戰略威脅,老蔣迫不得已讓被自己架空了將近2年多,桂系出身的國防部長白崇禧以國防部九江指揮所的名義,統一指揮對大別山的劉鄧進行清剿作戰。
1947年11月,白崇禧正式挂帥九江指揮部。
別看白崇禧平常喜歡和老蔣頂牛和犟嘴,但鄂豫皖可是桂系在抗戰時候的基本盤,他們早已將湖北和安徽當成自己的地盤來經營,白崇禧在此次清剿作戰中也一改往日敷衍的態度,一出手就是奔著要將大別山連根拔起。
1947年11月27日,白崇禧正式在武漢下令各部分進合擊,並於12月3日發起對大別山的總攻。
負責大別山作戰的白崇禧(劇照)
當時為了圍剿,白崇禧和老蔣有多瘋狂?
白崇禧在上任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跟老蔣要兵權,在整個徐州陸總內抽調優勢的機動兵力。除了原來在武漢行營地區的63、69師繼續擔任二線的江防,以及本來就在大別山作戰的整編第10、40、52、56、58、85、88合計9個整編師之外,他還從精銳雲集的華東戰場之豫皖蘇、山東調來了整編第7、9、11、25、26、28和48師,共十五個整編師30萬人的兵力。
在這15個整編師裡面,全美械主力就有2個,被稱為硬核桃部隊的(一線精銳)就有8個,幾乎徐州剿總精銳的30%都雲集大別山戰場。
而在這強大的武力加持下,白崇禧甚至還叫囂
「一個月內將劉鄧趕出大別山……」
進攻大別山的國軍(劇照)
而另一邊的劉鄧,有一說一壓力確實很大。
1947年12月4日,當時劉鄧給總部的電報中就提到
「現大別山地區情況較緊張……敵向大別山,已發現有33個旅近80個團,每路為兩個師以上。其目的似在迫我向西、向北。根據現況,我不能過早布置主力作戰。」
在國軍總攻開始之後,敵人9個整編師已經全部部署到大別山邊緣,而且相互之間,不超過40公里,白崇禧直接照搬顧祝同在山東「鐵壁合圍」策略,一時間讓劉鄧大軍很難在激動中尋找戰機。
在大別山反擊的我中野部隊(劇照)
而為了協助劉鄧破白崇禧的重點圍剿,總部也命令在中原陳賡和粟裕兩個集團出擊平漢路,通過聲東擊西,在攻擊國軍交通線,吸引一部分圍剿大別山的兵力回援,減輕劉鄧的壓力。
在1947年12月底,陳賡和陳士渠在確山、金剛寺等地出擊重創國軍第5兵團(李鐵軍),全殲王牌第3整編師。粟裕和陳賡兩大集團,7個縱隊在隴海路和平漢線的進攻雖然殲敵不少,可狡猾的白崇禧很快看出我軍想要「圍魏救趙」,仍然不為所動,是鐵了心一定要吃掉劉鄧。
1948年1月26日,也就是國軍進攻快2個月之後,這段時間是大別山最困難的時候,。
劉鄧再次跟總部發去電報
「改變中原形勢的關鍵,在於打幾個殲滅戰。我們目前情況是部隊極不充實,彈藥亦漸感困難。如無友鄰協助,至少將11師全部調走,部隊集結均發生困難。」
在大別山中堅持的劉鄧(劇照)
從上面劉鄧的求援來看,他們在大別山的處境確實非常的危險,在大別山的2個月裡面,劉鄧的損失很大,而且根據地在不斷的萎縮。
舉一個例子:
在進入大別山的時候劉鄧在魯西南尚有12多萬人,而在出了大別山之後,部隊僅剩56%不到,而且缺乏重武器裝備。
可以說,一旦白崇禧繼續加強攻勢,而我軍沒有做出決定性調整和救援劉鄧計劃的話,在大別山的中野將有被白崇禧吃掉的風險!
出大別山的中野部隊
粟裕拒絕南下,在江北盤活全局
面對劉鄧的求援,總部這邊,特別是主席也是非常重視,因為他太了解劉鄧這兩位自己的老戰友了,他們是那種寧願自己吃苦,也不喊累的革命鬥士。
一旦他們跟總部訴苦,希望支援,那也就意味著情勢已經到達了「千鈞一髮」之際。
總部在反覆思考各大戰區以及劉鄧的實際情況之後,以圍魏救趙的形式在其他戰區進攻,來減緩大別山方向的作戰路線是正確的。只不過前期粟裕和陳賡在平漢線和隴海線兩路出擊,比如拿下許昌、消滅整3師等,效果並不明顯。
說白了:
「陳賡和粟裕的攻勢,並沒有打到根本上,很難迫使敵人回援……」
在平漢線和隴海線作戰的華野部隊
而想要迫使敵人回援,從大別山撤軍,就必須要更強大的攻勢,直接打到白崇禧和老蔣的七寸,迫使其回援。
那什麼才是能讓老蔣忌憚和害怕的攻勢呢?
劉鄧在大別山這個山區裡頭才剛進去,就吸引了白崇禧30萬大軍,主要就是因為這裡離國統區的腹地太近了,直接威脅武漢、南京等老蔣的統治核心區,直接讓他不得不出重兵圍剿。
而和大別山還有同樣戰略位置的還有蘇浙皖贛邊區,只要派出3-4個縱隊插入這個核心地帶,上海、南京、南昌和杭州等國軍重點城市和腹地,皆在我軍的兵鋒之下。
這樣老蔣就不得不將部隊從大別山甚至中原等其他戰區回防,這樣我軍就可以真正轉守為攻,在各個戰區消滅敵人。
想要支援劉鄧大軍的粟裕(劇照)
而身處鄂豫皖地區的粟裕部(第1、3、4、6和8縱)正好是出擊蘇浙皖贛邊區最佳之選。
1948年1月27日(劉鄧求援第2天),總部向粟裕發出指示:
「關於由你統率葉、王、陶3縱渡江南進執行寬大機動任務問題,你率3(個)縱渡江以後,勢將迫使敵人改變部署,可能吸引敵20至30個旅回防江南。你們以七八萬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兩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使敵人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防不勝防,疲於奔命。」
可以說,總部和主席這邊這招釜底抽薪的策略,大膽,卻又能行之有效的減輕劉鄧的壓力!
眼神堅毅粟裕大將(劇照)
不過,另一邊的粟裕,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
在接到總部的電報之後,粟裕第一時間也是陷入了深思,因為從1947年7月的「七月分兵」到這個時候已經半年了,他深知在遠離根據地作戰的艱難,想要渡江到江南作戰,困難比想像的要多,而且不一定能牽制敵人。
於是在之前子養電的基礎上,粟裕再次跟總部提出了不過江的建議。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粟裕率領3個縱隊南下,固然可以吸引敵人注意力,甚至可以吸引以25、28、83、63、20師等部及留華南各地之部隊。
但也僅僅是這些,圍攻大別山的仍然有桂系兩大王牌整編第7和48師,中央軍五大主力之二的整編第5和11師。這4個師乃是國軍的骨幹部隊,他們不離開大別山,情勢依然僵持和嚴峻。
國軍精銳部隊(劇照)
第二,則是進入江南之後,部隊面臨著生存和補給問題,這一點在7月分兵的時候,在魯西南就暴露出來,葉飛的1縱和套用的4縱,受限於國軍的堅壁清野,在該區根本不能得到補給,特別是糧食,革命老區魯西南尚且如此,江南就更不要說了。
而且,退一萬步說。
到了江南必然和劉鄧一樣要放棄大量的重武器,而重武器本身就是華野的優勢點(華野有特種兵縱隊,清一色的美械重炮),在江南也很難尋得戰機,達到殲敵最大化。
而基於此,面對總部這個深入江南,拯救劉鄧的計劃,粟裕是拒絕的。
在行軍的華野部隊(劇照)
當然,粟裕拒絕這個,並不意味著他不想救援中野,相反大局觀意識很強的他更迫切讓劉鄧大軍脫困。
而粟裕認為,拯救劉鄧並不在下江南,而是應該按兵不動,繼續呆在中原。
當時華野在外線一共有5個縱隊,分別是第1、3、4、6和8縱,以及特種兵一部,而陳賡則是下轄中野4縱和9縱,劉鄧愛大別山打的很苦,但依然保留了中野1、2、3和6縱,合計有11個縱隊,這麼多兵力,足以留在江北和國軍機動兵團進行運動戰,是有力量打殲滅戰的。
而正是才粟裕的堅持下,整個中原的局面終於也盤活了起來。
1948年2月,劉鄧也以地方部隊在大別山牽制,主力部隊跳出包圍圈直接在中原腹地作戰,3月陳士渠和陳賡再次攻克洛陽(第一個攻克的中原中型城市),6月份又拿下開封,7月的豫東會戰再次重創國軍區壽年兵團,以及黃百韜所部。
準備攻堅的華野指戰員(劇照)
可以說,粟裕的堅持不南下,不僅通過作戰牽制讓劉鄧的大別山之圍迎刃而解。
也讓中野和華野兩大野戰軍在中原站穩腳跟,並在多次的作戰中,配合嫻熟,為後續的淮海殲滅80萬國軍重兵集團打下了基礎……
整個中原戰場局面也開始發生轉變,反攻和決戰的日子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