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1月22日,一位母親反映自家倆孩子拿零花錢各捐10元做公益卻被公益組織嫌「摳」拒收,投訴後又被公益組織除名,引發關注。當晚,公益組織負責人回應媒體稱,系工作人員言語不當,事發後已道歉。對此,當事人劉女士表示,該組織未就「被投訴後將孩子從公益組織除名」一事道歉。希望民政局公開處理結果。

這家公益組織的設立初衷,可能不是為了公益,而是出於某些人的私心。如果是一家真正的公益組織,就不會把目標放在捐款數量上。尤其是孩子,能夠在零花錢中省出10元,捐贈給公益組織,是可以讓人感動的。然而,這家公益組織卻嫌孩子捐贈的錢太少,認為孩子太「摳」,並在家長提出不同意見後,將孩子從公益組織中除名,足以能夠說明,這家公益組織早就變味了。

雖然公益組織負責人表示,是工作人員言語不當。但是,如果不是公益組織有金額要求,工作人員怎麼可能認為孩子捐贈10元太「摳」呢?也就是說,只有這家公益組織的初衷和目的存在問題,才會對捐贈金額如此敏感,並把捐贈金額作為衡量捐贈人是否重視公益的最基本標準。
獻愛心,獻的是一份心、一份愛,能力大的,可以多做點貢獻,能力小的,則需要量力而行。如果因為兩名孩子的個人能力有限,只能捐贈10元錢,就認為他們太「摳」,就要將他們從公益組織除名,那這家公益組織是令人擔憂的。

網友說得好,既然會把孩子捐贈10元看作「摳」,那麼,所捐資金的使用就必然會出現問題,甚至會被公益組織挪作他用,甚至私分。因為,真正的公益組織是不會對捐贈提出數量要求的,是會對每一筆善款表達感激之情的。尤其是孩子,能夠從小就有愛心,更應當受到公益組織的特別表揚,從而鼓勵他們更多地從事慈善公益事業,並帶動周邊的小朋友一起參加公益活動。
事實也是,公益組織承擔的不只是籌集資金和財物,以及將財物分配給需要的人,更應當通過自己的行為,激勵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行動中來,從而形成更加強大的社會公益網路,給社會公平托底、給社會救助托底。也就是說,公益組織的宗旨,更多的應當放在動員全社會都來重視公益。而這家公益組織的行為,明顯是在玷污公益、損害公益的初衷。

面對公益組織嫌棄捐款少的公益人士、尤其是孩子,當地民政部門應當對這樣的公益組織展開調查,且不只是對嫌棄孩子捐款少的行為進行調查,而要對他們的公益行為、尤其是接受的捐贈款項的使用、管理和效益進行調查與分析。如果發現侵佔、挪用公益資金的行為,要立即採取措施,取締該公益組織,避免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公益是一件易碎品,做好了,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社會效應。做不好,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涉及財物捐贈的公益事業,更應當清純如水,能夠一眼看到底,而不應當出現混濁現象。否則,會傷了公益人士的心,會傷了所有具有愛心的人的心,也會傷了公益事業。所以,必須將此事處理好,尤其是這家名為濟寧曉婭慈善公益中心的公益組織,必須對其行為進行全面深入調查,確保公益不會在這些公益組織手裡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