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在歐洲鬧得沸沸揚揚的「波羅的海電纜被毀」事件,在西方集團全力炒作之下,開始朝著反中、反俄的方向發展。據美媒《華爾街日報》發布的消息,有歐洲調查人員向媒體透露,波羅的海電纜疑遭中國船隻「伊鵬3號」蓄意破壞。理由是該船船長沒有發現走錨漂流並導致沿途電纜被損的可能很小。而根據德媒《圖片報》曝出的「內幕消息」,涉事的中國貨船船長是一名俄羅斯公民。
從11月18號芬蘭運營商報告海底通信電纜出現故障,再到11月27號歐洲調查機構出具所謂的「結論」,如此高的辦事效率發生在以「扯皮」著稱的歐洲,著實是令人大跌眼鏡,尤其是與隔壁調查了兩年,仍然無法還原事實真相的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相比,更是形成了極為強烈的反差。再加上「俄羅斯船長指揮中國商船破壞歐洲電纜」,簡直可以稱得上是「要素齊全」。毫無疑問,所謂的「調查結論」,就是歐盟「先射箭後畫靶」的結果。
眾所周知,海底通信電纜作為現代社會重要的電信基礎設施,其安全性保障一直是個難題,尤其是在一些海運繁忙的水域,各國來往的商船一旦出現走錨漂流的情況,勢必會對海底通信電纜的安全造成影響。而出現這種情況時,通常的處理方案是必須經過極為縝密的調查才能明確責任劃分,而不是在事件剛一出現時就直接宣布嫌疑對象。
因此,歐方作出的結論完全是欲加之罪,而且整個過程都在刻意朝著陰謀論的方向引導,最終得出一個「中俄合謀破壞歐洲安全」的結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歐洲媒體的最新「爆料」中提到有俄羅斯公民涉及此事,俄羅斯外交部第一時間作出了回應。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在回應此事時明確表示,希望「專業反俄情緒」引發的「俄中臆想症」能夠得到緩解,同時希望歐方能夠針對這起事件進行徹查,而不是像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案那樣草草了事。
而相比所謂的「調查結論」,我們更應該關注歐盟為何要對這起事件投入不成比例的關注。事實上,就在歐洲媒體將矛頭指向中俄的同一時間,新一屆歐盟委員會班底開始走馬上任。歐洲議會於本月27號,投票通過了新一屆歐盟委員會成員名單。根據目前公開的資料顯示,本屆歐盟委員會的核心成員,要比上一屆更具意識形態色彩,尤其是在「反中抗俄」一事上,抱持著超乎尋常的熱忱。
歐洲議會投票通過新一屆歐委會成員名單,又與波羅的海電纜被毀一事得出「結論」,在時間上發生重疊。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是馮德萊恩領導的新一屆歐委會,要燒的「三把火」之一。因此,博弈的核心就在於歐盟究竟想用這起事件達成什麼目的。倘若歐盟真的只是就事論事,那麼這起事件就可以平穩落地。
可一旦歐盟想以此作為「下馬威」,妄圖在中歐陷入電動汽車關稅戰的背景下「敲打」中國,甚至要藉機獲取某些不可告人的政治利益,等待歐盟的將是果斷反制,歐盟必須意識到,中國已不再是30年前那個卧薪嘗膽的中國,絕不會讓當年的「銀河號」事件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