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下台之際,國際刑事法院突然對以色列總理和前防長發出通緝令,拜登罕見情緒失控表示氣憤。全球上百個成員國收到逮捕令,那麼以色列會乖乖接受處罰嗎?
11月21日,國際刑事法院(icc)以涉嫌「戰爭罪」向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前國防部長加蘭特發出了逮捕令。按照國際刑事法院的說法,他們有足夠且合理的理由相信內塔尼亞胡和加蘭特在針對巴勒斯坦發動的軍事行動中,是在「故意、有意識地剝奪加沙平民生存所必需的物品」,因此才會導致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危機持續惡化,不過,以色列方面卻對這一指控提出了反駁,宣稱這些針對以色列政府高層的逮捕令是「披著正義外衣的現代反猶太主義」。不過,還沒有等到內塔尼亞胡和加蘭特發聲,美國總統拜登就罕見為其講話,表示這是一個令人氣憤的決定,美國將永遠站在以色列一邊,反對威脅其安全。
之所以拜登會表現出「情緒失控」,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與當前美國國內的政壇局勢有關。現階段,美國國內普遍呼籲結束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然後支持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此前,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就大打「全力支持以色列」的旗幟,最終成功獲得了不少猶太選民的認可和支持。因此,拜登選擇聲援和力挺以色列也算是一種「政治正確」。更重要的是,因為此前美國和以色列在加沙之戰的分歧矛盾非常明顯,導致內塔尼亞胡對拜登的印象非常「糟糕」,甚至內塔尼亞胡還公開指責拜登對以色列提出的行動建議毫無參考價值。為了可以確保在即將卸任之際處理好與盟友的緊張關係,拜登也需要主動對以色列釋放一定的善意信號,從而讓美以親密盟友關係重新得到修復。
但就現階段的情況來看,拜登公開力挺內塔尼亞胡並不會有太大的效果。首先,國際刑事法院擁有上百個成員國,他們在簽署了《羅馬規約》之後可以對入境的內塔尼亞胡和加蘭特進行逮捕。此前,南非曾暗示俄總統普京最好不要前往約翰內斯堡參加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就是不希望觸發《羅馬規約》,以免影響到兩國的關係。而現在內塔尼亞胡和加蘭特也將面臨與普京相同的困境。其次,如果西方某些國家拒絕在加蘭特對其訪問期間展開逮捕行動,那麼這就會直接揭露西方國家的「雙標」態度和立場,對其國際影響力將造成巨大的影響和衝擊。最後,國際刑事法院的介入施壓,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以是對內塔尼亞胡政府的一種「約束」,可以讓其在展開軍事行動的時候好好思考一下後果和代價。
值得一提的是,內塔尼亞胡始終認為以色列國防軍是世界上「最道德的軍隊」,哈馬斯和其他武裝力量根本沒資格與其相提並論。但也正是這支「最道德的軍隊」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在加沙地帶展開無差別的軍事打擊,造成數萬名巴勒斯坦民眾喪生,超過10萬人受到傷害,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婦女兒童。儘管指望內塔尼亞胡乖乖接受這種處罰並不現實,但是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正在持續加大,當其完全站在國際社會的對立面之後,最終所面臨的困境可想而知。